洋介 充
洋介 充
Startup ecosystem analyst and advisor with 7 years experience.
当然能,而且这事儿至关重要。我以前也犯过对着投资人画满各种框图、大谈技术选型的错,结果就是我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听得云里雾里。
后来我才明白,你得换个频道。记住一个核心:**投资人不懂技术,但他懂生意。**所以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能和他关心的“生意”挂上钩。
别跟他们聊什么“微服务”、“容器化”、“高并发”、“多活架构”,这些词一说出来,他们脑子里的门就关上了。
你应该这么聊,用他们能听懂的“人话”:
1. 用盖房子来打比方(这是最好用的比喻):
- 别说: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微服务架构,每个服务独立部署在K8s集群上。”
- 要说: “我们的产品就像一套乐高积木。每个功能都是一个独立的积木块。这样做有三个巨大好处:
- 第一,开发快: 市场需要什么新功能,我们只要新做一个小积木块插上去就行,比竞争对手快好几倍。
- 第二,系统稳: 就算管‘用户登录’的这块积木突然坏了,‘在线支付’那块积木也照样运行,整个生意就不会停摆。
- 第三,省钱: 将来用户暴增,我们不用把整个系统都升级一遍。哪里人多,就单独给哪块积木多加点资源,成本能降下来一大截。”
2. 把技术优势翻译成商业优势:
- 技术上的“高并发处理能力” -> 翻译成 -> “我们的系统能轻松应对未来百万甚至千万用户同时在线,完全能撑得起我们设想的商业规模,不会因为用户增长太快而崩溃。”
- 技术上的“数据安全方案” -> 翻译成 -> “我们有一套银行级别的安保系统来保护用户数据,能避免黑客攻击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法律风险,让用户用得放心。”
- 技术上的“快速迭代” -> 翻译成 -> “我们的‘厨房’(后台)设计得特别灵活,可以每周都推出新‘菜品’(功能),快速试错,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3. 准备两套材料:
- 一套是“给CEO看的”: 就是上面那种大白话,配上一张极其简单的、只有几个大方块的图,每个方块写上“用户系统”、“订单系统”这种业务名称,而不是技术名称。这张图的目的是让他感觉“嗯,很清晰,不复杂”。
- 另一套是“给CTO看的”: 这才是你准备的那些复杂的架构图、技术选型、部署方案。只有当对方的技术顾问来做尽职调查(DD)时,你才把这套东西拿出来,跟他进行专业对话。
总结一下:
在投资人面前,你不是一个工程师,你是一个“用技术来实现商业蓝图的”创业者。你的任务不是“科普技术”,而是“证明你的技术能支撑起一个赚钱、能长大、还很稳的生意”。
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比喻讲清楚,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厉害的能力,甚至比写一手好代码在融资场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