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做技术的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反复问自己。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这就像一个厨师。
你是想当一个“分子料理大师”,还是想当一个“街边小馆的老师傅”?
“技术的酷炫实现”就像是分子料理。你刚学会了液氮、低温慢煮、泡沫技术,你特别兴奋,想把所有菜都做成别人看不懂的样子。你做了一道“低温慢煮48小时澳洲和牛配鱼子酱泡沫”,这道菜技术含量爆表,看起来特别牛,发朋友圈绝对一堆人点赞。但问题是,谁会来吃?定价多少?除了满足你自己的创作欲和技术探索欲,它真的能作为一个餐厅的核心菜品活下去吗?
而“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是街边小馆老师傅做的“番茄炒蛋”或者“鱼香肉丝”。这菜用的技术简单吗?太简单了,没什么技术壁垒。酷炫吗?一点也不。但老师傅知道,上班族中午就想吃个便宜、快速、下饭的家常菜。他把这道最简单的菜,炒得比任何人都好吃,火候、调味都恰到好处。结果就是,他的小馆子天天爆满,大家心甘情愿地排队,就为了这口“舒服”。
你看,区别就出来了:
一个是“我能做什么”,出发点是“我”,是技术本身。我掌握了AI,所以我要做个AI项目;我学会了区块链,所以我要做个去中心化的东西。这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另一个是“别人需要什么”,出发点是“用户”,是问题本身。用户觉得记账太麻烦,所以我做个能语音记账的App;小商户觉得管库存太头疼,所以我做个极简的进销存工具。这是为钉子找合适的锤子。
这并不是说追求技术酷炫是错的。很多伟大的产品,恰恰是用最酷炫的技术解决了最根本的用户需求,比如用AI推荐算法让你在抖音里出不来。
关键在于你的“第一步”是什么。
你是先爱上了“分子料理”这门手艺,然后才开始琢磨做什么菜?还是你先看到了大家“想吃好吃的家常菜”这个需求,然后才去钻研怎么把番茄炒蛋做得最好吃,甚至在其中创新地用上了一点点“分子料理”的技术来改善口感?
说白了,问问自己:你这个项目,去掉那些时髦的技术名词,你用一句话给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小白解释,他能听明白这是在帮他解决什么麻烦吗?
如果他听完后,眼睛一亮说:“哎!我正好有这个烦恼!” 那你大概率走在对的路上。
如果他听完后,一脸茫然地问:“所以……什么是‘去中心化’?什么是‘联邦学习’?” 那你可能要当心了,你可能只是在做一道昂贵、没人点单的“分子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