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指出,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尖的”(Spiky),即财富、创新和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哈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最近十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一边是《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火遍全球,另一边,我们亲眼看到大城市越来越“卷”,房价高得离谱,但机会也确实多。

我就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吧。

我觉得,“尖的”比“平的”更接近现实,但真相可能更复杂

这两个观点其实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先说,“世界是平的”错了吗?

没有全错。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提出这个观点,核心是说互联网和全球化抹平了信息、资本和人才流动的壁垒。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比如:

  • 知识获取变平了:以前想学点东西,得去大城市的图书馆或者名牌大学。现在,一个贵州山区的孩子,只要有网,就能在网上看到哈佛的公开课。
  • 商业门槛变平了:一个手艺人,可以在淘宝、抖音上把自己的作品卖到全世界,不用非得去北京王府井开个实体店。
  • 协作变得更平了:一家美国公司,可以把软件开发外包给印度的团队,把客服中心设在菲律宾,大家通过网络实时协作。

这股“铲平世界”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它给了很多原本在边缘地带的人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


那为什么又说世界是“尖的”?

这是因为,“铲平”的过程并不均匀,反而导致了一些地方“吸走”了大部分的养分,变得异常“尖锐”。这就像你把一堆沙子摊平,沙子看着是平了,但风一吹,总会吹出几个高高的沙丘。

“尖的”世界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人才和创意的“扎堆效应”

这事儿特好理解。就像开餐馆,大家都爱往美食街挤,因为那里食客多,同行多,交流也方便。创新也是一个道理。

  • 聪明人喜欢和聪明人待在一起:顶级的金融人才都往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跑;顶级的程序员和创业者都往硅谷、北京中关村钻。大家聚在一起,思想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新的想法、新的公司也就诞生了。
  • 公司跟着人才走:谷歌、苹果为什么把总部设在硅谷?因为那里能招到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人才在哪,大公司就在哪,机会就在哪。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强者愈强。

2. 资本的“马太效应”

钱是有“嗅觉”的,它会流向最安全、回报最高的地方。

  • 一个投资人,是投给一个硅谷的有经验的创业团队,还是一个不知名小镇的初创公司?大概率是前者。因为大城市里有成熟的产业链、市场和退出机制,投资风险更小。
  • 这就导致了资本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它们像巨大的抽水泵,把全球的资金都吸了过去。

3. 权力和基础设施的“护城河”

大城市不仅有钱、有人,还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和政治资源。

  • 硬件:最好的机场、最快的网络、最好的大学和医院。
  • 软件: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的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文化氛围。

这些东西不是小城市短期内能追上的,它们构成了一道深深的“护城河”,让这些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稳固。


我的结论:世界是在“被压平”的过程中,拱出了几个“尖峰”

所以,对我来说,最贴切的比喻是:

全球化和互联网,像一台巨大的推土机,在慢慢削平整个地表,让很多地方变得更容易进入。但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因为地质特殊(人才、资本、权力),反而被这股力量拱得更高,形成了险峻的山峰。

最终,世界变成了一个大部分是平原,但耸立着几座超级高峰的奇特地貌。

  • 对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你既可以选择在“平原”上利用网络过一种“小而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去攀登那几座“高峰”,虽然竞争激烈,但回报也可能更高。
  • 对社会来说: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如何让“高峰”上的资源,能稍微流向广阔的“平原”,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难题。比如现在大家热议的“远程办公”,可能就是一种把“高峰”削平一点,把“平原”垫高一点的尝试。

总的来说,“世界是尖的”这个观点,是对“世界是平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更符合现实的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面前,也要正视它所加剧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