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Combinator近年来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哈喽,聊到Y Combinator(简称YC)这几年的变化,那可真不少。你要是几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它是个标准化的“初创公司训练营”,但现在,它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庞然大物。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变化:
1. 给钱的方式变了,变得更大方也更“精明”了
以前YC的deal(投资条款)很经典:给12.5万美元,占你公司7%的股份。简单明了,童叟无欺。
但现在,他们的“标准版”升级了:总共给你50万美元。但这50万是分开的:
- 第一部分: 还是12.5万美元换7%的股份,这部分没变。
- 第二部分: 额外的37.5万美元,这笔钱不是直接给你股份,而是一张“未来投资的优惠券”(专业点叫SAFE)。简单说,就是YC承诺在你下一轮融资时,会再投你37.5万美元,并且拿一个比较优惠的价格。
这对创始人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你一开始能拿到更多的钱,这在现在这个融资难的环境下是救命稻草。另一方面,YC也锁定了在你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能用一个好价格继续加注的权利。打个比方,以前是给你一张门票,现在是不仅给你门票,还预定了一张你下一场演唱会的VIP票。
2. 规模从“小班课”变成了“超级大学”
早些年的YC,一个批次可能就几十家公司,合伙人(导师)基本上能对每家公司都有深入了解,手把手地教。
现在呢?一个批次的创业公司动辄就是两三百家,甚至更多。这带来了两个极端:
- 好处是网络效应:你的校友圈子瞬间扩大了几百倍,你能找到各行各业的YC校友帮忙、交流。这个网络是YC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 坏处是个人关注度下降:就像你从一个20人的小班课,换到了一个300人的大阶梯教室。老师很难再点你的名,你需要更主动地去“抢”资源、约导师。对那些比较内向或者方向不太主流的创始人来说,可能会感觉被淹没。
3. 从“硅谷中心”到“全球化”,再到“回归硅谷”
疫情期间,YC搞了好几期完全线上的孵化营,这让全世界的创业者都有机会加入,国际团队比例暴增,尤其是来自印度、拉美和非洲的。这让YC变得非常全球化。
但是,自从YC的老校友Garry Tan回来当CEO之后,风向又变了。他非常强调线下交流和硅谷的“创业浓度”,强烈建议甚至要求被录取的团队搬到湾区来。所以现在是一个很有趣的混合状态:全球招生,但鼓励大家回硅谷“上课”。他认为,那种面对面碰撞出的火花是线上无法替代的。
4. 投资风向标:All in AI(全面押注人工智能)
过去YC讲的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做人们需要的东西),对行业没有太多偏好,无论是做SaaS软件、电商还是火箭,只要有市场都行。
但自从ChatGPT火了之后,YC的风向标就完全指向了AI。现在你看他们每一期的项目,AI相关的公司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他们会公开喊话,说“我们正在寻找AI领域的创始人”。这说明YC非常看重时代的大趋势,并且会集中火力去捕获下一个浪潮里的“大鱼”。如果你现在做的是AI项目,进YC的概率会大很多。
5. 战略收缩:砍掉后期投资,更专注“最初的最初”
YC之前有一个叫做“Continuity Fund”的后期基金,专门用来投资那些从YC毕业后发展得非常好的明星校友公司,比如在他们进行B轮、C轮融资时继续跟投。
但Garry Tan上任后,把这个后期基金给砍掉了。这个动作其实信息量很大。他的意思是:YC就要做自己最擅长、最核心的事,那就是在一家公司“一无所有”的种子阶段,给它第一笔钱,帮它从0到1。 后面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VC)去做。
这让YC的定位更清晰了:我们是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负责启蒙和打基础,而不是要办成一个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全套教育集团。 这也让他们和后续投资的VC关系更好,因为不存在竞争关系了。
总的来说,你可以看到YC正在努力适应一个更复杂、更昂贵、也更全球化的创业世界。它不再是那个小而美的“作坊”,而是变成了一个规模化、工业化的“独角兽生产线”。它的核心理念没变,但实现这个理念的方式和策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