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看法为何如此两极分化?

查理·芒格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看法两极分化的根源:对“人性”的不同处理方式

查理·芒格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看法之所以如此两极分化,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假设有着根本性的、非黑即白的分歧。他并非反对“诺贝尔奖”这个荣誉本身,而是将获奖者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阵营:

  1. 拥抱“人性”与“心理学”的现实主义者(他极力赞扬)
  2. 信奉“理性人”与“完美市场”的理论家(他猛烈抨击)

这种分化源于芒格本人“多元思维模型”和“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核心投资哲学。他认为,任何脱离了对人类非理性、情绪化、易犯错的心理认知而建立的经济学模型,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


阵营一:芒格高度赞扬的诺贝尔奖得主——拥抱“行为心理学”的现实主义者

芒格推崇的诺奖得主,几乎都是将心理学成功融入经济学研究的行为经济学先驱。

  • 代表人物

    • 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卡尼曼的长期合作伙伴,若非英年早逝,必将共享此奖。
    •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芒格赞扬的原因

    1. 验证了芒格的核心思想:芒格一生都在宣扬“人类误判心理学”的重要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严谨的学术实验,系统性地证明了人类决策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可得性启发等)。这为芒格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学术背书。芒格曾说,他自己总结的心理学清单和卡尼曼的研究成果高度重合,这让他倍感欣慰。
    2. 揭示了市场的真相:行为经济学解释了为何市场会频繁出现泡沫和崩溃。这正是芒格和巴菲特能够长期“战胜市场”的根本原因——他们利用的正是由人类非理性行为导致的市场无效性。
    3. 提供了实用的决策工具: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和塞勒的“助推”理论,为个人和机构如何避免决策陷阱、做出更优选择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与芒格强调“避免愚蠢”而非“追求聪明”的理念不谋而合。

对芒格而言,这些学者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把经济学从象牙塔里的数学游戏拉回到了充满人性的真实世界。


阵营二:芒格严厉批评的诺贝尔奖得主——信奉“理性人”与“有效市场”的理论家

芒格鄙夷的诺奖得主,大多是那些构建了优美但脱离现实的数学模型,并坚信市场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学者。

  • 代表人物/理论

    • 尤金·法玛 (Eugene Fama):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其“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闻名。
    •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choles) & 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提出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 Model)而获奖。
  • 芒格批评的原因

    1. “有效市场假说”与现实完全不符:芒格认为,EMH是现代金融学中最荒谬的理论之一。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价格永远反映所有信息,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长达数十年的超额回报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他认为这个理论让一代代商学院学生思想僵化,忽视了显而易见的市场机会和风险。
    2. “物理学嫉妒” (Physics Envy):这是芒格创造的术语,用以讽刺经济学家们渴望像物理学家一样,用简洁优美的公式来描述复杂世界。他认为经济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生物生态系统,充满了反馈、适应和非线性效应,而不是一个可以用牛顿定律预测的机械系统。斯科尔斯和默顿的期权定价模型就是“物理学嫉妒”的典型产物。
    3. 理论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对芒格来说,最好的反面教材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的倒闭。斯科尔斯和默顿正是这家公司的合伙人。他们过度依赖自己那获得诺奖的数学模型,完全忽视了在极端市场压力下,人类的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会导致模型彻底失效(即所谓的“肥尾风险”)。LTCM的崩溃几乎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在芒格看来,是这些“聪明”理论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铁证。

核心分歧: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总结来说,芒格对诺奖得主的看法两极分化,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的冲突:

特征芒格推崇的世界观 (行为经济学)芒格批判的世界观 (主流金融学)
核心假设人是非理性的,充满认知偏差人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观点市场常常是无效的,充满错误定价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反映一切信息
学科模型经济学应是心理学的子分支经济学追求物理学般的精确和数学化
方法论观察真实世界,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构建抽象模型,进行理论推导
对投资的启示通过理解人性弱点,寻找市场机会无法战胜市场,最佳策略是指数化投资

结论

查理·芒格的评判标准非常清晰: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正视并融入了“人性”这个最关键、最混乱、也最真实的变量。

  • 他赞扬卡尼曼等人,因为他们勇敢地承认并系统研究了人性的不完美,让经济学更贴近现实。
  • 他抨击法玛、斯科尔斯等人,因为他认为他们的理论建立在“理性人”这个虚假的地基之上,创造了一个看似完美却一触即溃的空中楼阁,并对现实世界造成了实际的危害。

因此,这种两极分化的看法并非个人好恶,而是其一生坚持的“格栅思维”和“逆向思考”哲学的必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