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大力量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商业领域,是否忽略了文化和政治因素?
嘿,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很多人读完《世界是平的》之后的一个经典讨论。
你观察得非常准,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的那“十大力量”,绝大部分确实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和商业实践展开的。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流软件的出现、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等等。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忽略了文化和政治呢?
可以这么理解:
1. 他没有忽略,只是视角不同
你可以把弗里德曼说的这十大力量想象成是十台巨大的**“推土机”**。
这些“推土机”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平那些过去阻碍全球化合作的障碍,比如地理距离、信息壁垒、成本鸿沟等。所以,这些力量的属性自然就偏向技术(打通信息)和商业(降低成本)。它们是改变世界面貌的**“发动机”和“工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略了文化和政治。更准确地说,他把文化和政治看作是“推土机”在推平世界时,遇到的两样东西:
- 地形(文化)
- 规则(政治)
2. 文化是“地形”
文化,就像是这片土地本身的**“土质”**。
- 有些地方土质松软,比如那些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语言上更容易接轨的文化。推土机一过,马上就平了,全球化合作非常顺利。
- 有些地方是坚硬的岩石,比如那些传统根基深厚、有强烈身份认同、甚至有些排外的文化。推土机推过去会非常费劲,火花四溅,甚至得绕道走。
比如,同样是外包,为什么印度能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成本,英语的普及(文化的一部分)和对西方商业文化的适应性,就是非常重要的“松软土质”。而有些国家,即使人力成本再低,但文化隔阂巨大,这台“推土机”就开不进去。
所以,弗里德曼并没有忽略文化,而是把它看作是影响“推平”过程的“摩擦系数”。文化决定了世界被推平的速度、深度和方式。
3. 政治是“规则”
政治,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规划者”和“交警”**。
- 它可以给“推土机”设置**“路障”和“收费站”**。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高额关税、严格的市场准入、网络审查等手段,人为地制造障碍,让世界变“不平”。中国的“防火长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它在平坦的互联网世界上,硬生生建起了一道高墙。
- 它也可以为“推土机”修建**“高速公路”**。比如政府可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投资国民教育、放宽签证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等,让全球化的过程更顺畅、更高效。
所以,政治力量直接决定了**“推土机”允不允许开进来,以及能开多快**。
总结一下
所以,你的感觉是对的。弗里德曼的理论核心确实是技术和商业驱动的。这导致一些人批评他是个“技术决定论者”,认为他过于乐观,似乎觉得只要技术和商业模式到位了,世界就自然而然地平了,这种看法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
一个更全面的图景应该是这样的:
十大力量是“工具”,负责把地推平;而文化和政治则是“地形”和“规则”,它们决定了这地到底能被推得多平、推得多快,以及推平之后,谁会在这片平地上过得更好。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