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患者生前诊断狂犬病?需要采集哪些样本?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有点严肃的话题。
在患者还活着的时候诊断狂犬病,确实是个大难题
你好,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得先说个大前提:在人还活着、特别是刚感染还没发病的时候,想诊断出狂犬病,非常非常困难。
通常,当医生能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时,患者基本都已经出现了典型的狂犬病症状(比如恐水、怕风、咽喉痉挛等),到了这个阶段,情况就非常危险了,几乎是无法挽救的。
为什么这么难?
你可以把狂犬病毒想象成一个非常狡猾的“间谍”。它被咬伤后进入你的身体,但它不走寻常路。
- 不走“血液”这条大路:很多病毒是在血液里活动的,我们抽血化验就能找到它。但狂犬病毒不一样,它主要沿着我们的“神经高速公路”(也就是神经纤维)悄悄地、缓慢地往上爬,最终目标是占领“司令部”——也就是我们的大脑。
- 潜伏期搞“隐身”:在它沿着神经往大脑爬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潜伏期),它基本上是“隐身”的,在血液、唾液里都找不到它的踪迹。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就算去医院抽血、验口水,是查不出任何问题的。
所以,生前诊断基本都只能在患者出现症状后进行。
那出现症状后,怎么确诊呢?
当病毒占领了大脑这个“司令部”之后,它就开始“搞破坏”并在全身复制和扩散,这时候我们就有机会抓到它的“小辫子”了。医生会综合患者的接触史(比如被狗咬过)、临床症状(恐水、怕风等)和实验室检测来最终确认。
实验室检测就是在找两样东西:
- 病毒本身或它的“零件”(比如病毒的核酸RNA或抗原)。
- 我们身体为了对抗病毒而产生的“特种部队”——抗体。
具体需要采集哪些样本?
为了找到上面说的那两样东西,医生需要从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采集样本。采集多种样本是为了提高检出率,就好像警察办案要搜集多方位的证据一样。
以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有效的几种样本:
-
唾液 (Saliva)
- 为什么采这个? 这是最常用也最方便的样本。因为病毒一旦进入大脑,就会大量复制,然后跑到唾液腺里,准备通过咬人继续传播。所以发病后,患者的唾液里病毒含量很高。
- 怎么采? 用棉签在患者嘴里擦一擦就行。通常需要多次、多天采集来提高准确率。
-
脑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
- 为什么采这个? 脑脊液是包围着我们大脑和脊髓的液体,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护城河”。病毒的老巢就在这里,所以在这里检测到病毒抗体或病毒本身的概率很高。
- 怎么采? 需要做“腰椎穿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腰水”。这个操作有点复杂,但对于确诊来说价值非常高。
-
皮肤样本 (Skin Biopsy)
- 为什么采这个?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狂犬病毒会沿着神经分布,而我们后脖颈靠近发际线地方的毛囊,神经末梢特别丰富。病毒可能会“潜伏”在这里。
- 怎么采? 医生会从患者的后颈部发际线处取一小块(约5-6毫米)的全层皮肤组织。这个创伤很小。
-
血清 (Serum)
- 为什么采这个? 主要是在血液里找抗体。但这里有个问题,如果病人之前打过狂犬病疫苗,体内也会有抗体,这就不好区分了。所以通常要结合脑脊液里的抗体情况一起分析。如果一个没打过疫苗的人,血清和脑脊液里都查到了狂犬病抗体,那基本就可以确诊了。
- 怎么采? 就是普通的抽血。
总结一下
样本名称 | 采集部位/方式 | 检测目标 | 优点/特点 |
---|---|---|---|
唾液 | 口腔 | 病毒核酸(RNA) | 无创、方便,阳性率高 |
皮肤样本 | 后颈部发际线 | 病毒抗原 | 特异性强,是推荐的标准方法之一 |
脑脊液 | 腰椎穿刺 | 病毒抗体 | 诊断价值高,能区分感染和疫苗产生的抗体 |
血清 | 静脉抽血 | 病毒抗体 | 操作简单,但需结合其他检测一起判断 |
最后再强调一遍,上面说的所有诊断方法,都是在人发病后才能做的。对于狂犬病这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疾病,谈“生前诊断”其实意义更多在于确诊病因,而不是为了治疗。
所以,最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预防!一旦被猫、狗、蝙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抓伤或咬伤,别想那么多,也别指望事后能诊断出来,最靠谱的做法就是:
立刻、马上、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尽快去医院或疾控中心,让医生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打破伤风和注射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
创建时间: 08-15 04:21:14更新时间: 08-15 09: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