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形机器人的过度宣传,是否存在商业和资本炒作的泡沫?

宁 王
宁 王
Futurist and tech journalist specializing in AI

嘿,关于人形机器人这个话题,你问到点子上了。这阵子确实火得不行,又是发布会又是秀肌肉的,让人感觉科幻电影里的未来马上就要来了。

要说这里面有没有泡沫,我的看法是:既有实打实的干货,也有吹得很大的泡沫,两者混在一起了。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杯刚倒出来的啤酒,上面是厚厚一层泡沫,下面才是真正的啤酒。

先说说“啤酒”在哪(为什么这么火是有道理的)

  1. 技术确实进步了:这不是纯粹的空想。你看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机器人能跑酷、后空翻,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能叠衣服、做瑜伽。这背后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电机、传感器这些技术的实实在在的突破。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了,“小脑”更协调了。
  2. 想象空间太大了:资本和市场为什么兴奋?因为大家看到了一个“通用工人”的潜力。如果一个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在任何环境里干活,那它能去的地方就太多了:
    • 工厂:代替流水线上枯燥、重复的劳动。
    • 物流:在仓库里搬箱子、分拣包裹。
    • 家庭:照顾老人、做家务。
    • 危险环境:代替人去救灾、勘探。 这个市场一旦打开,就是万亿级别的,谁不想提前占个座?
  3. 巨头下场了:马斯克带着特斯拉亲自下场干,英伟达给机器人做“大脑”,这给整个行业打了强心针。大佬们真金白银地投钱,说明他们是真看好这个方向,而不是小公司讲故事圈钱。

再看看“泡沫”在哪(哪些是吹出来的)

  1. 从“能走”到“能干活”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现在看到的视频,大多是在实验室这种理想环境里摆拍的。机器人能叠一件T恤,不代表它能处理一堆材质、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衣服。它的手能拿起一个鸡蛋,不代表它能用扳手拧螺丝。商业化要求的是稳定、可靠、高效,现在的机器人还差得远。
  2. 成本高得离谱:一个能干点活的人形机器人,造价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美元。一个工厂老板会怎么选?是花200万买一个可能还经常出故障的人形机器人,还是花20万买一个只能拧螺C帽但极其稳定可靠的机械臂?答案很明显。在成本降到足够低之前,大规模商用就是空谈。
  3. “PPT机器人”和资本炒作:有些公司可能技术还很不成熟,但为了融资,会把一个原型机包装得特别厉害,做个酷炫的视频,开个华丽的发布会。投资人一看,生怕错过下一个“特斯拉”,就赶紧投钱。这就造成了估值虚高,泡沫就这么吹起来了。大家炒的是一个遥远的“预期”,而不是眼前的“现实”。

总结一下

所以,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热潮,很像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

  • 泡沫是肯定有的:很多公司会死掉,很多投资会打水漂。
  • 但方向是对的:就像互联网最终改变了世界一样,人形机器人如果最终成功,也必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个热闹挺好,对未来保持乐观,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从实验室里的“网红”走到我们身边的“帮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五年,也可能十年甚至更久。别被那些过于夸张的宣传冲昏了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