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行车的历史,那可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过程,跟咱们现在看到的自行车样子差远了。
最开始的祖宗,大概是在1817年,一个德国人叫德莱斯(Karl von Drais)发明的。那玩意儿其实就是个木头架子,有两个轮子,一个车把。怎么走呢?没有脚踏,全靠两只脚在地上使劲蹬,然后趁着惯性往前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现在给小孩子玩的那种没有脚踏的平衡车,对,就是那个感觉。所以那时候这车也被叫做“奔跑机器”。
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到了1860年代的法国,终于有人给它装上了脚踏。但这个脚踏很奇葩,是直接装在前轮的轴上的,你得蹬着前轮走。这下总算不用脚蹬地了,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你想想,蹬着前轮,转向和发力都在一块儿,骑起来非常别扭,而且那时候轮子是木头的,外面包层铁皮,路又都是石子路,骑起来颠得你骨头都快散架了,所以它有个外号叫“摇骨机”(Boneshaker)。
为了让车子跑得更快,人们想了个办法。因为脚踏是直接装在前轮上的,你蹬一圈,车轮就转一圈。那要想跑得快,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前轮做得巨大无比。于是,在1870年代,就出现了那种我们经常在老电影里看到的,前轮巨大、后轮很小,人高高在上骑的自行车,也叫“便士-法新”(Penny-farthing)。这种车速度是快了,但重心太高,非常危险,从上面摔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真正的革命性突破发生在1885年左右,一个叫约翰·斯塔利(John Kemp Starley)的英国人发明了“安全自行车”(Safety Bicycle)。这辆车基本上就是我们现代自行车的雏形了,它有几个关键的创新:
- 链条传动: 他把脚踏板移到了车架的中间,然后用链条连接一个齿轮,去带动后轮。这一招太关键了!这意味着车轮的大小和速度彻底脱钩了,不再需要一个巨大的前轮。
- 等大的轮子: 因为有了链条,前后轮可以做得一样大,车身一下子就变矮了,骑上去稳当、安全多了,上下车也方便。
- 充气轮胎: 没过几年,邓禄普(John Boyd Dunlop)发明了充气轮胎。这一下,骑行的舒适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摇骨机”了。
从“安全自行车”开始,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就定了下来。后面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和细分了。比如:
- 变速器的发明,让我们可以轻松地爬坡和调节速度。
- 材料的进步,从笨重的钢材,到轻便的铝合金,再到今天专业的碳纤维。
- 种类的分化,根据不同的用途,演变出了公路赛车、山地车、小轮车(BMX)、旅行车、折叠车,以及现在越来越火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等等。
所以你看,自行车从一个简单的“滑板车”,到怪异的“大轮车”,再到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每一步都是为了解决“更省力、更快、更安全、更舒适”这些问题,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