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il的诞生故事:它最初只是一个内部项目吗?

Anthony Smith
Anthony Smith
Venture capitalist and startup mentor for over a decade.

没错,Gmail最开始确实只是谷歌内部的一个项目,而且它的诞生故事还挺传奇的,充满了谷歌早期那种自由创新的工程师文化色彩。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保罗·布赫海特(Paul Buchheit)的谷歌工程师说起。在2001年左右,谷歌内部员工用的电子邮件系统烂到不行,又慢又难用,大家天天抱怨。尤其是邮件搜索功能,对于一家搜索公司来说,自家的邮件搜索居然一塌糊涂,这简直是个笑话。

布赫海特当时其实在做别的项目,但他觉得“我受够了,我得做个好用的邮箱出来”。于是,他利用了谷歌著名的“20%时间”政策——也就是允许工程师每周花一天时间搞点自己感兴趣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项目——开始偷偷地捣鼓一个新的电子邮件系统。

他给这个项目定了几个核心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

  1. 快! 他用了一种当时还很新的技术(后来被称为AJAX),让网页不用每次都整个刷新,只更新需要变动的部分。这使得Gmail用起来感觉像个桌面软件,而不是一个慢吞吞的网页,体验上是革命性的。
  2. 搜索,而不是整理。 他想,我们是做搜索的公司,为什么要让用户辛辛苦苦地建一堆文件夹来分类邮件呢?直接给你一个强大的搜索框,想找什么一搜就有,这才是谷歌的风格。这个理念彻底改变了人们管理邮件的方式。
  3. 别再删邮件了。 当时市面上的免费邮箱,比如Hotmail,容量只有几MB,用户得像吝啬鬼一样天天删邮件腾空间。布赫海特的目标是提供足够大的空间,让你根本不用考虑删除邮件这回事。

这个内部代号为“Caribou”的项目,一开始只有布赫海特一个人在做。后来慢慢地,项目展示出了惊人的潜力,更多的工程师加入了进来。它在谷歌内部测试了好几年,员工们都成了第一批用户和测试员,不断提出反馈和改进建议。

最有戏剧性的是它的发布。谷歌选择在2004年4月1日——愚人节——正式对外发布Gmail。当大家看到“免费提供1GB存储空间”的宣传时,第一反应都是:“开什么玩笑?今天是愚人节!” 因为当时主流邮箱的容量普遍只有2-4MB,1GB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这是谷歌开的一个愚人节玩笑。

而且,Gmail初期还搞了个“邀请制”。你必须有已经在使用Gmail的朋友发给你邀请链接,才能注册。这种稀缺性瞬间引爆了社交网络,一个Gmail邀请码在eBay上甚至能被炒到几十上百美元。这既是饥饿营销的经典案例,也保证了服务器不会因瞬间涌入太多用户而崩溃。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Gmail源于一个天才工程师对内部工具的忍无可忍,在一个鼓励创新的“20%时间”政策下诞生,凭借着“搜索、超大容量、极速体验”这几个颠覆性的特点,再加上一个传奇般的愚人节发布和病毒式传播的邀请制,最终彻底改变了整个电子邮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