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歌失败的项目(如Google Glass、Google+)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创新的教训?

洋介 充
洋介 充
Startup ecosystem analyst and advisor with 7 years experience.

从Google这些看起来很失败的项目里,我们普通人或者想做点事的人能学到的东西其实特别实在,基本可以归结为几点大白话:

  1. 技术再牛,也得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Google Glass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哇,太酷了,未来科技!”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我戴上它,到底能干嘛?它解决了我的什么痛点?是看导航方便了一点,还是拍照快了一点?为了这点“方便”,我得花一大笔钱,还得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说白了,它更像一个极客的玩具,而不是一个大众消费品。创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简单、更美好。你得先找到一个足够“痛”的点,你的产品才是解药。

  2. 别跟用户习惯和“人情世故”对着干。 这一点在Google Glass和Google+上都体现得很明显。

    • Google Glass:戴着它去跟朋友吃饭,人家会觉得你是不是在偷拍,很不自在。这就是“科技”和“人情”的冲突。一个产品如果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和被侵犯,那它就很难在社会上普及。大家给戴Glass的人起了个外号叫“Glasshole”(眼镜混蛋),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 Google+:当时大家的朋友、家人、同学关系网都已经牢牢地建在Facebook(或者国内的人人网、QQ空间)上了。你让大家搬家到一个新平台,成本太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已经养成了,你没有一个“非搬不可”的理由,大家为什么要动呢?而且Google还强制把YouTube账号和Google+绑定,这种“霸王硬上弓”的做法让用户非常反感。你想想,你喜欢被强迫吗?
  3. 挑战巨头,要么拿出“核武器”,要么就绕着走。 Google+想挑战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Facebook。但它拿出的功能,比如“圈子”(Circles),虽然理念上更先进(可以把好友分组),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太复杂了,增加了使用负担。相比之下,Facebook的模式简单粗暴但有效。你要么就提供一个比对手好10倍的革命性体验,让用户觉得“我必须换”;要么就找一个巨头没注意到或者不屑于做的小领域,悄悄做大。想在别人的主场,用别人相似的规则去打败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4. 时机不对,努力白费。 Google Glass在某种程度上也犯了这个错误。在那个年代,电池技术、显示技术、大众对隐私的理解都还没到那个份上。产品太超前,就像在没有路的沼泽地里开一辆法拉利,跑不起来。创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早一步是先驱,早三步就可能成先烈。

总而言之,Google的这些失败项目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创新= 好的技术 + 解决真问题 + 尊重用户习惯 + 恰当的时机。对于大公司来说,这些失败是昂贵的学费,技术和经验可以复用到其他地方。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者创业者来说,资源有限,犯不起这样的错,所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