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特别有钱、也特别有远见的家庭是怎么理财和培养孩子的。
谷歌的核心广告业务,就像这个家的大人,有一份超级稳定、收入极高的“铁饭碗”工作。
这份工作就是“搜索广告”、“YouTube广告”这些。它每天都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多到花不完。这份收入保证了全家人的吃穿住行,能买最好的房子,开最好的车,生活无忧。这是谷歌的“现在”,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这个稳定的现金流,一切都免谈。
而那些“登月项目”(Moonshot Projects),就像是这个家送孩子们去学的各种“不靠谱”的兴趣班。
比如,让一个孩子去搞自动驾驶(Waymo),另一个孩子去研究如何延长人类寿命(Calico),还有一个孩子去用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网络(Loon,虽然这个项目后来停了)。
这些“兴趣班”有几个特点:
- 超级烧钱: 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而且短期内根本看不到任何回报。
- 成功率极低: 就像你送孩子去学画画,指望他成为下一个梵高一样,大部分项目最终可能都会失败,血本无归。
- 回报巨大: 万一,只是万一,其中一个成功了呢?比如自动驾驶真的普及了,那带来的将是一个比现在广告业务还要大上N倍的市场。这就好比孩子真的成了奥运冠军,整个家庭的未来都将被彻底改变。
那么,谷歌(现在应该叫它的母公司Alphabet)是怎么平衡这两者的呢?
第一招:组织架构上“分家”
他们把公司重组成Alphabet。你可以理解为,这个大家庭分成了两个部门:
- “能挣钱的部门” - Google: 这里面装着所有成熟的、能稳定产生巨额利润的业务,比如搜索、安卓、YouTube。这个部门的KPI就是“好好挣钱,挣得越多越好”。
- “能花钱的部门” - Other Bets(其他赌注): 这里面装着所有那些“登月项目”,比如Waymo、Verily(生命科学)等。这个部门的KPI不是挣钱,而是“大胆去探索,搞出点名堂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账目一清二楚。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能清楚地看到,谷歌主业非常健康,赚了很多钱。而那些烧钱的项目也被单独拎出来,大家知道这是在为未来投资,就不会因为这些项目的亏损而对主业产生恐慌。
第二招:心态上的“风险投资”
Alphabet的管理者心态很像一个顶级风险投资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投出去的10个项目,有9个可能会失败,但这没关系。只要有1个项目成功了,那回报就足以覆盖掉所有失败项目的成本,并且还能大赚特赚。
所以,他们对失败的容忍度非常高。一个项目搞了几年,发现实在没前途,就果断关掉,把资源和人才挪到更有希望的项目上去。这在他们看来是正常操作,而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第三招:用“现在”的利润,为“未来”买保险
这其实是核心逻辑。广告业务太成功了,但也太单一了。万一哪天出现一种新的技术,人们不再通过搜索引擎找信息了怎么办?那谷歌不就完了吗?这就像那个“铁饭碗”,万一哪天单位倒闭了呢?
所以,“登月项目”本质上是谷歌用今天赚到的大把钞票,去为自己的未来买的一系列“彩票”或者说“保险”。它在赌下一个时代的技术浪潮会是什么,并且希望这个浪潮是由自己引领的,而不是被别人颠覆。
总结一下就是:
谷歌用广告业务这个“现金奶牛”拼命挤奶,然后用清晰的“分家”架构,把奶水(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一群叫做“登月项目”的孩子们。它不指望每个孩子都有出息,但只要有一个孩子能成龙成凤,就能保证这个大家族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是世界顶级豪门。
这是一种用“确定性的巨额利润”去对赌“不确定的巨大未来”的玩法,全世界可能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玩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