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事儿要说清楚,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十几年,想象一下当时的世界。
简单来说,这两笔收购,一个是“买未来”,一个是“买赛道”。
先说安卓(Android):这是为了买下“移动互联网的门票”
在2005年左右,大家上网主要还是用电脑。谷歌当时是电脑上的绝对霸主,它的搜索引擎就是互联网的入口,靠着这个入口卖广告,赚得盆满钵满。
但当时已经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手机。
所有人都预感到,未来大家肯定会用手机上网。这就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
- 手机的操作系统(就像电脑的Windows)如果被别人控制了,那谷歌就完蛋了。
你想想,如果将来手机操作系统是苹果的iOS和微软的Windows Mobile(当时还活着)的天下,那它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系统里,把默认的搜索引擎换成自家的,或者干脆不让谷歌的地图、邮箱App上架。谷歌就相当于被“卡了脖子”,它在电脑上建立的帝国,在手机时代可能瞬间崩塌。
这是一种“生存焦虑”。
所以谷歌必须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来保证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能有一个畅通无阻的“入口”。
当时安卓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公司,但谷歌看到了它的潜力——一个开放的、可以给所有手机厂商免费使用的系统。
所以收购安卓的战略考量是:
- 防守,保命要紧: 我不指望靠安卓系统本身赚钱,但我必须用一个免费、开放的系统,去对抗苹果那个封闭的iOS。我把它免费给三星、华为、小米这些厂商用,大家一起把盘子做大,这样苹果就不能一家独大。只要保证了手机系统不是“敌人”的,我的搜索、地图、广告业务就能在手机上继续跑。
- 进攻,抢占入口: 一旦手机厂商都用了我的安卓系统,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谷歌搜索、谷歌地图、Gmail、Chrome浏览器等等一整套“全家桶”预装进去。这样一来,我就从被动防守,变成了主动抢占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通俗点说,就像以前大家出门都走国道(PC互联网),谷歌是最大的路牌和加油站。现在大家都要改走高速公路了(移动互联网),谷歌怕高速公路被别人承包了不让它进,干脆自己掏钱修了一条免费的高速公路(安卓),然后规定路上的服务区和加油站(搜索、地图等)都必须是自家的。
再说油管(YouTube):这是为了买下“未来的内容形式”
2006年,谷歌收购YouTube的时候,YouTube还是个烧钱巨亏的创业公司。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谷歌疯了,花16.5亿美元买这么个玩意儿。
但谷歌看到的是另一件事:视频。
当时文字和图片是互联网内容的主流,但视频的崛起势头非常猛。人们越来越喜欢“看”东西,而不是“读”东西。视频的吸引力、信息密度和情感连接能力,是文字图片没法比的。
谷歌自己也搞了个Google Video,但根本干不过YouTube。YouTube已经形成了社区文化,上面有大量的原创作者和忠实观众。
所以收购YouTube的战略考量是:
- 买下赛道,而不是自己建: 谷歌意识到,视频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上,自己从零开始追赶已经来不及了,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把跑在最前面的那个选手(YouTube)直接买下来。这就叫“打不过就买了它”。
- 抢占用户时间: 互联网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谁能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谁就赢了。看视频非常“杀时间”,买下YouTube,就等于买下了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几亿甚至几十亿人每天几小时的注意力。
- 广告业务的延伸: 谷歌最会的就是卖广告。视频是比文字网页好得多的广告载体(想想视频开头、中间插播的广告)。YouTube这个巨大的视频库,为谷歌的广告帝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潜力无限的金矿。
- 和搜索业务的完美结合: 当你搜索“如何系领带”时,一段视频教程是不是比一篇图文好用得多?收购YouTube后,谷歌搜索的结果变得更丰富、更直观,反过来也为YouTube带去了海量流量。
通俗点说,谷歌发现大家不光喜欢在网上“查资料”,还越来越喜欢在网上“看电视”。它自己办的电视台(Google Video)没人看,而隔壁的YouTube电视台火得一塌糊涂。于是谷歌干脆把这个最火的电视台买了下来,不仅获得了海量观众,还能在节目里插播自己的广告。
总结一下:
- 收购安卓,是为了保证谷歌在“渠道”上不被人卡脖子,是战略防御。
- 收购YouTube,是为了保证谷歌在“内容”上占据未来高地,是战略进攻。
这两步棋,一个保住了谷歌的“入口”,一个抢占了用户的“时间”,共同确保了谷歌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是那个无法被绕开的巨头。现在回头看,这两笔交易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