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调和(Blending)工艺上有何独特之处?

Rita Richards
Rita Richards
Whisky distiller with 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

哎,聊到日本威士忌的“调和”(Blending),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它跟苏格兰那边的玩法很不一样,可以说是日本威士忌的灵魂所在。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讲我的理解。

首先,你得知道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单打独斗” vs “抱团取暖”

  • 在苏格兰,各个酒厂之间关系很开放。比如帝亚吉欧(Diageo)这个酒业巨头,它旗下的调酒师想调配尊尼获加(Johnnie Walker),可以从全苏格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酒厂(包括别家公司的)采购原酒来用。就像一个大厨,可以去全世界最好的菜市场买菜。
  • 但在日本,这事儿行不通。三得利(Suntory)和日果(Nikka)这两大巨头是死对头,互相之间绝不串货,谁也不卖原酒给对方。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三得利的调酒师,手上能用的牌,只有自家山崎(Yamazaki)、白州(Hakushu)、知多(Chita)这几个酒厂产的酒。

这就逼出了日本威士忌调和工艺最独特的地方:在一个酒厂里,造出五花八门的原酒

你可以这么想象,苏格兰的一个酒厂,目标很明确,就是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种风格,比如某个岛屿的泥煤味。但日本的山崎或白州酒厂,就像一个“全能选手”。为了给自家调酒师提供足够丰富的“调色盘”,他们在一家酒厂里就会用上:

  1. 不同形状的蒸馏器: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出来的酒体,有的轻盈,有的醇厚。
  2. 不同的发酵工艺:用不同的酵母,控制不同的发酵时间,来产生各种各样的花果香。
  3. 种类多到夸张的橡木桶:这是重头戏。除了常规的美国波本桶、西班牙雪莉桶,日本人还特别喜欢玩“桶”。法国的红酒桶、各种加强酒的桶,他们都拿来用。

更绝的是,他们还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水楢桶(Mizunara Oak)

这是一种日本独有的橡木,非常稀少,加工也困难。但它能赋予威士忌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风韵,像是檀香、伽罗熏香、椰丝的味道。这种风味是苏格兰威士忌里几乎找不到的,也是日本调和型威士忌(比如“响”)那股幽静、深远感觉的重要来源。

所以,日本的调酒大师,就像一个既要自己种菜、养鸡、种香料,又要自己掌勺做出满汉全席的顶级大厨。他手里的每一种“食材”(原酒),都是自己团队精心打造的。

最后,这一切都服务于一个核心哲学:“和”(Wa),也就是和谐

日本调酒师追求的不是某一种风味的突出,而是创造一种极致的平衡感和层次感。他们会把几十上百种原酒,像指挥家指挥交响乐团一样,把每一种原酒的特点都发挥出来,但又不会让任何一个声音盖过其他的。你喝一口“响”,会感觉花香、果香、木质香、一丝丝甜味、一点点烟熏……各种风味一层层地展现,但整体又非常顺滑、圆润,没有任何一个味道会很突兀地跳出来。

总结一下,日本调和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

  • 体系上:因为酒厂间不交易,所以必须“自给自足”,一家厂内造出百家风格。
  • 技术上:极度依赖多样化的蒸馏工艺和丰富的橡木桶策略,特别是独有的水楢桶。
  • 哲学上:追求“和谐”的极致平衡,创造复杂而又浑然一体的口感,这是一种东方美学的体现。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我更觉得它像一种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