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的视角是否过于“美国中心主义”?他是否充分考虑了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立场?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对《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最核心的讨论之一了。简单来说,答案是:是的,弗里德曼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中心主义”的,他并没有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立场。

但这并不是说他的书一无是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件事:


为什么说他“美国中心”?

你可以把弗里德曼想象成一个站在美国山顶上用望远镜看世界的人。他看到了世界的变化,看到了遥远地方的人和事,但他观察的出发点、角度和最终的落脚点,始终离不开脚下的那座“美国山”。

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平”是对谁而言的“平”? 弗里德曼说的“世界是平的”,主要是指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抹平了信息、资本和工作的流动障碍。这让一个美国公司可以轻松地把客服外包到印度,把生产放在中国。从这个角度看,对于能利用这些工具的跨国公司和精英来说,世界确实“平”了。

    但对于一个在印度接电话的客服,或者一个因此失去工作的美国工人来说,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平。前者可能要忍受极低的时薪和严苛的管理,后者则面临生计问题。这个“平”,更像是从美国资本和精英的视角看到的“平坦运动场”,而忽略了场上很多运动员其实连双合适的跑鞋都没有。

  2. 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 在弗里德曼的叙事里,成功似乎有一个标准模板:拥抱全球化、学习英语、掌握技术、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他赞美印度的工程师、中国的创业者,因为他们很好地“接入”了这个“平坦”的世界。

    这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文化对“成功”和“美好生活”的不同定义。是不是所有国家都必须走这条路?那些更注重保护本土文化、不想过度参与全球竞争的社会,在弗里德曼的视角里,似乎就成了“落伍者”或“被碾平的对象”。

  3. 文化问题被简化了 他谈论文化时,更多地是把文化看作是参与全球化的“工具”或“障碍”。比如,他会说某些文化鼓励创新,某些文化比较保守。但他很少深入探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本身的冲击和侵蚀。当可口可乐和好莱坞电影遍布全球时,这不只是商业上的成功,也是一种强势文化的覆盖。对于这种文化多样性的流失,他着墨不多。


那么,弗里德曼的视角就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我们也要理解他写作的背景和目的。

  • 他首先是在给美国人敲警钟:弗里德曼写这本书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想告诉当时的美国人:“嘿,别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世界变了,印度和中国的年轻人正拼命学习,随时准备在‘平坦’的世界里抢走你们的工作。” 从这个“叫醒服务”的角度看,他的书非常成功。

  • 他确实看到了变化的趋势:在21世纪初,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全球化这些大趋势,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世界是平的”将其普及开来。这让很多普通人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 他并非完全没看其他国家:他毕竟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亲自去了很多国家采访。他书里有大量在印度、中国等地的见闻。虽然视角是美国的,但他确实把这些国家的活力和变化带到了美国读者的眼前。


总结一下

可以这么理解:

弗里德曼为美国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全球化的新景象,看到了遥远的竞争者和合作者。但这扇窗的窗框,是用“美国材料”、按“美国标准”造的。

他让你看到了外面的风景,但你看风景的角度和方式,已经被这扇窗给限定了。

所以,读《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它是一个极好的起点,能让你对全球化的某个侧面有非常生动的了解。但如果你想获得一幅更完整、更立体的全球化图景,就必须去寻找更多的“窗户”——比如从欧洲、中国、印度、甚至非洲和拉美作家的视角去看,才能拼凑出世界的真实样貌,而不是那个从“美国山顶”看到的“平坦世界”。

创建时间: 08-15 04:04:53更新时间: 08-15 08: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