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否支持这种做法?
好的,朋友。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刚接触投资的朋友都有这个疑问。我来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这件事,希望能帮你搞明白。
聊聊“成本平均法”(DCA):它是什么?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怎么看?
先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成本平均法”?
咱们先不说投资,想象一下你去菜市场买苹果。
这个苹果的价格每周都在变,有时候 10 块钱一斤,有时候涨到 15 块,有时候又跌到 8 块。
你有两种买法:
- 一次性买个够:你琢磨着“今天价格不错!”,然后一口气花 120 块钱,按 10 块一斤的价格,买了 12 斤。结果下周苹果跌到 8 块,你可能有点后悔买早了。
- “成本平均”的买法:你决定,不管价格多少,我每个月固定只花 30 块钱来买苹果。
我们看看按第二种方法会发生什么:
- 第一个月:价格 10 块/斤,你花了 30 块,买到了 3 斤。
- 第二个月:价格涨到 15 块/斤,你花了 30 块,只买到了 2 斤。
- 第三个月:价格跌到 8 块/斤,你花了 30 块,买到了 3.75 斤。
- 第四个月:价格回到 10 块/斤,你花了 30 块,又买到了 3 斤。
四个月下来,你总共花了 30 x 4 = 120
块钱,买到了 3 + 2 + 3.75 + 3 = 11.75
斤苹果。
你的平均成本是多少? 120 元 / 11.75 斤 ≈ 10.2 元/斤
。
你看,通过这种“傻瓜式”的定期定额购买,你自然而然地在价格高的时候买得少,价格低的时候买得多,最终把你的平均购买成本给“拉平”了。即使市场有波动,你的成本也不会太离谱。
把这个逻辑搬到投资上,就是“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简单总结一下:成本平均法就是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比如每月、每季度),投入固定的金额去购买某一特定资产(比如一只股票、一只指数基金),而不管当时的价格是高是低。
它的核心好处是:
- 克服人性弱点:避免了普通人“追涨杀跌”的冲动,让你在市场恐慌(价格低)时也能坚持买入。
- 简化决策:你不需要去猜测市场的底部和顶部在哪里(说实话,神仙也猜不准)。
- 积少成多:非常适合有固定工资收入的上班族,每月拿出一部分钱来做长期投资,纪律性很强。
第二个问题:本杰明·格雷厄姆支持这种做法吗?
答案是:非常支持!
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之父”的大师,在他的传世经典**《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明确地将成本平均法视为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投资策略。
他为什么支持呢?原因和他整个投资哲学是完全一致的:
1. 这是为“防御型投资者”量身定做的策略
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为两类:
- 防御型投资者:主要目标是追求安稳、避免重大亏损,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投资上。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属于这一类。
- 积极型投资者: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专业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去寻找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对于“防御型投资者”来说,成本平均法简直是完美的工具。它是一种机械化、有纪律的投资方式,可以让你省心省力地参与市场,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不用去当一个全职的分析师。
2. 它能保护投资者免受情绪的干扰
格雷厄姆深知,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自己。恐惧和贪婪会让人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决定。
成本平均法就是一个“自动驾驶系统”。你设定好了规则(每月投 1000 块),然后就严格执行。市场大涨,你不会头脑发热投更多;市场暴跌,你也不会吓得赶紧卖掉。这种纪律性,正是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成功的基石。
3. 它是一种务实且经过验证的方法
格雷厄姆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推崇的策略都是经过长期验证、简单易行的。他认为,与其让一个普通人去玩“择时游戏”(试图在低点买入,高点卖出),还不如让他老老实实地使用成本平均法,长期下来,效果通常会好得多。
总而言之,在格雷厄姆看来,成本平均法是防御型投资者建立和维持其投资组合的“核心操作”之一。它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秘诀,而是一种简单、稳健、能够帮助普通人避开常见投资陷阱的智慧。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想为未来做一份长期的投资规划,又没时间天天盯盘研究,那么成本平均法(比如每月定投指数基金),绝对是一个值得你认真考虑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