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描绘的“无摩擦”的全球合作,是否低估了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的阻力?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没错,可以说“严重低估了”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接戳到了近二十年全球化发展的痛点。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吧:

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描绘的“无摩擦”全球合作,想象成一条设计图上无比顺畅、没有红绿灯的全球高速公路。在这条路上,科技、网络、资本就像是跑在上面的赛-车,可以自由、飞快地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几乎没有阻碍。从理论上讲,这效率最高,大家都能最快地到达“共同富裕”的目的地。

这个设计图非常美好,在某个时期(比如2000年代初)看起来也好像正在实现。但是,现实中的路况,远比设计图复杂。你提到的那几个“阻力”,就是高速公路上始料未及,但又必然会出现的“路况”:


1. 民族主义: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减速带”

高速公路虽然高效,但它穿过了不同人的“家门口”。民族主义就像是住在路边的居民们突然开始强调:“嘿,这是我们家的地盘!”

  • “我们”和“他们”:人不是纯粹的经济动物,我们有情感,有对自己国家、文化、民族的认同感。当全球化让“外国”的文化、商品、甚至劳工大量涌入时,很多人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的“独特性”和“饭碗”受到了威胁。
  • 保护自家利益:这种“我们优先”的情感,会很自然地转化为一种诉求:“凭什么让外国车在我们家门口跑这么快,抢了我们的生意?我们得先照顾好自己人。” 这就是无形的减速带,它让大家踩刹车,开始思考“全球化是不是对我们真的有利?”

2. 贸易保护主义:为了“自家生意”设下的“收费站和路障”

如果说民族主义是思想上的减速带,那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障碍。

  • 关税就是“收费站”:当一个国家觉得,外国的商品又便宜又好,把我们本地的工厂都挤垮了,工人都失业了,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所有入境的外国商品设一个“收费站”,强行收一笔很高的“过路费”(也就是关税)。这样一来,外国商品的价格就上去了,本地商品就又有竞争力了。
  • 补贴和壁垒是“路障”:除了收费,还可以给“自家的车”(国内企业)加油、换好轮胎(提供补贴),让它跑得更快。同时,给“外国车”设置各种复杂的检查和标准(贸易壁垒),让它们开进来很麻烦。

《世界是平的》理论认为,大家都会理性地选择拆掉所有收费站和路障,让交通最顺畅。但现实是,当很多人发现自己家的车要被挤出赛道时,他们宁愿把路堵上,也不愿意“坐以待毙”。


3. 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的“交通管制”

这是最致命的“阻力”。因为这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安全和权力问题了。

  • 高速公路的所有权之争:几个大国(比如美国和中国)开始争夺这条“全球高速公路”的控制权。大家想的不再是“如何让所有车跑得更快”,而是“如何确保这条路是听我的指挥”。
  • “安全第一”的交通管制:A国突然发现,B国的车(比如某个高科技产品,像芯片或通讯设备)不仅跑得快,车上似乎还装了“摄像头”和“窃听器”,可能会威胁到A国的国家安全。于是A国开始搞“交通管制”,直接下令“B国特定牌照的车不许上路”,或者“这条路的关键路段(比如高科技供应链)不许B国的车经过”。
  • 信任的崩塌:一旦互不信任,原本畅通的合作就变成了处处设防的猜忌。全球合作这条高速路,随时可能因为大国之间的一个“眼神”,就被临时关闭或改道。俄乌冲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夜之间,大量的经济合作被彻底切断。

总结一下

《世界是平的》这个理论并没有错,它精准地描述了科技将世界“铲平”的巨大力量。它更像是一个工程师只看到了光滑的路面,却忽略了开车的人是复杂、有情感、有私心的

  • 理想 vs 现实:理想中,我们都是追求效率的“经济人”;现实中,我们更是看重身份的“社会人”和寻求安全的“国家人”。
  • “铲平” vs “捏皱”:世界可能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被科技“压平”了,但整体上它仍然是崎岖不平的,充满了民族主义的山丘、贸易保护主义的峡谷和地缘政治的断头路。

所以,说它“低估了”这些阻力,是完全准确的。科技的力量在不断地“铲平”世界,而人性与国家利益又在不断地把它“捏”得凹凸不平。这两种力量的拉扯,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真实世界。

创建时间: 08-15 04:06:41更新时间: 08-15 08: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