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PPL)如何避免引起观众反感?
好的,没问题。聊到这个话题,我可太有感触了,每次看到那种生硬的广告都想给编剧寄刀片。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怎么才能让广告在剧里待得舒服,观众看着也不烦。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PPL)如何避免引起观众反感?
说白了,观众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看人物,不是来看广告的。植入式广告(PPL)就像是你请到家里来的一个客人,如果这个客人懂礼貌、会聊天、还能帮你干点活,你肯定欢迎他。但如果他一进门就咋咋呼呼,到处乱坐,还不停地向你推销东西,你肯定想立刻把他赶出去。
所以,PPL想不招人烦,关键就八个字:“润物无声,融为一体”。
具体怎么做呢?我觉得有下面这几点特别重要:
1. 融进去,别跳出来 (核心原则)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好的植入,是产品完全符合当下剧情的人设、场景和氛围。
- 符合人设:一个家境贫寒、努力打拼的主角,天天用着最新款的顶级手机、开着豪华跑车,观众只会觉得“假”!但如果一个霸道总裁,用高端品牌的电脑、喝特定牌子的威士忌,那就很合理。产品要像是角色自己会买的东西。
- 符合场景:古装剧里出现一瓶现代矿泉水,那叫穿帮,不叫植入。一家人温馨地吃早餐,桌上出现某个牌子的牛奶,这很自然。但如果两个人在吵架,吵到一半突然拿起一瓶饮料,对着镜头说“消消火,喝口XXX”,那就太尬了。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好的配角演员,他会衬托主角,让戏更好看。一个差的植入,就像一个群众演员突然冲到镜头前,大喊“看我!看我!”,瞬间把观众从故事里拽出来。
2. 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广告时间”
高段位的植入,是让产品成为推动剧情的工具或线索,而不仅仅是个背景板。
- 推动剧情:比如在悬疑剧里,主角用某款手机的特定功能找到了线索;在赛车电影里,主角开着某个牌子的车完成了高难度追逐。这时候,观众关注的是剧情的紧张刺激,广告产品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英雄的“神兵利器”。《碟中谍》里阿汤哥用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 制造情感连接:男女主角定情时,一起喝的是某个牌子的汽水;家人团聚时,吃的是某个牌子的饺子。这个产品就和“甜蜜”、“温馨”这些美好的情绪绑定在了一起。观众以后看到这个产品,可能还会回想起那段美好的剧情。
最怕的就是那种“暂停式”植入:剧中人物突然停下所有事情,开始像电视购物主持人一样,用大段台词介绍产品的功能和优点。这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3. 克制,是最高级的性感
广告主都希望自己的Logo越大越好,出现时间越长越好。但对于影视剧来说,克制才是王道。
- 别贪多:一集剧里,从喝的、吃的、用的到开的,恨不得所有东西都贴上牌子,这就不是植入,是“品牌展销会”了。观众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假的,充满了商业气息。
- 别特写:很多时候,产品自然地出现在画面里就够了。没必要每次都给一个长达3秒钟的、闪闪发光的大特写,生怕别人看不见。这种“强行喂饭”的感觉,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你想想,你跟朋友聊天,他偶尔提到某个好用的东西,你可能会感兴趣。但他如果每句话都带着这个产品,还不停地让你看,你是不是会觉得他被传销了?
4. 有趣和自嘲,是化解尴尬的万能钥匙
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玩法,尤其在喜剧或者风格比较轻松的剧里特别好用。与其假装这不是广告,不如大方地承认它就是广告,然后用一种好玩的方式表现出来。
- 官方吐槽:比如剧里角色直接对着镜头说:“感谢金主爸爸的这款产品,让我……” 或者两个角色对话:“你这段话说得也太像广告词了吧?”
- 夸张化处理:用一种极其夸张、不合常理的方式来展示产品,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开玩笑。
这种方式能让观众会心一笑,觉得“你很坦诚,还挺有创意”,反而降低了对广告的抵触情绪。大家就像是“自己人”,一起玩一个“这是广告”的梗。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植入式广告,应该像空气一样,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起到了作用(对品牌方和制作方)。它尊重了观众,把观众当成是来看故事的朋友,而不是待收割的韭菜。
最失败的植入,就是不顾一切地打断故事,破坏氛围,把观众从精心营造的世界里一脚踹出来,然后指着产品说:“快看!快买!” 这换谁谁不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