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的日本股市(IT泡沫破裂后)是什么样的环境?这种环境如何塑造了他早期的交易风格?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特别是对于想了解B.N.F (小手川隆) 这位传奇交易员的人来说,理解他成功的“土壤”至关重要。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
2000年左右的日本股市:一片废墟上的淘金乐园
想象一下,一个地方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人心惶惶。但与此同时,因为这场混乱,很多原本被锁在保险柜里的金银珠宝都被震了出来,散落在废墟里,就看谁有胆量和技巧去捡。
2000年左右的日本股市,就是这么个情况。
1. 熊市当道,信心全无 (大环境:绝望)
首先要明白,日本在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后,就进入了“失去的十年”。整个90年代,股市半死不活地一路下跌。好不容易在90年代末,全球刮起了一阵互联网科技风(IT泡沫),日本股市也跟着嗨了一把,稍微回了点血。
但是,好景不长,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裂,这股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对于本就体弱多病的日本股市来说,这不亚于大病初愈又被踹了一脚。结果就是:
- 跌、跌、不休:日经指数从2000年高点的20000多点,一路跌到2003年的7600多点,简直是腰斩之后再打骨折。
- 没人信“价值投资”:在这种环境下,你跟日本人说“买入并长期持有”,人家会觉得你疯了。因为他们持有了十年,资产缩水了80%,谁还敢长期持有?大家对未来极度悲观。
2. 股价暴跌,遍地“便宜货” (机会:错杀)
市场恐慌的时候,投资者是不理性的。他们会“泥沙俱下”地抛售,不管好公司还是烂公司,只要是股票,先卖了换成现金再说。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基本面还不错的公司,股价被严重“错杀”,跌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有些公司的股价甚至低于它的净资产(就是把公司所有东西卖了清算,每个股东能分到的钱都比股价高)。这些股票,就是散落在废墟里的“金子”。
3. 波动巨大,上蹿下跳 (玩法:刺激)
熊市里不代表完全没机会。正因为恐慌和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性(Volatility)变得非常大。可能一支股票早上还跌停,下午突然就因为某个消息拉红了,第二天又因为恐慌继续大跌。
这种剧烈的、短期的价格波动,对于长线投资者是噩梦,但对于短线交易者来说,却是绝佳的套利机会。就像海浪一样,浪越大,冲浪高手玩得越嗨。
4. 网上交易兴起,散户有了新武器 (工具:革命)
恰好在这个时期,日本的互联网券商(比如松井证券)开始崛起。他们提供了极低的交易佣金和便捷的在线交易系统。这让像小手川隆这样的普通人,第一次有可能通过低成本、高频率的交易来赚钱。在这之前,散户做短线交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这种环境如何塑造了他的交易风格?
在这样一个“绝望与机会并存”的废墟里,小手川隆的交易风格几乎是“被逼出来”的,是那个时代的完美产物。
1. 只做短期,绝不“谈恋爱” (核心:快进快出)
既然大环境是熊市,长期拿着等于慢性自杀。所以他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日内交易 (Day Trading) 或 波段交易 (Swing Trading),持股时间很短,几天、一天、甚至几分钟。他从不和任何一支股票“谈恋爱”,不关心这家公司五年后会怎样,只关心它五分钟或五天后是涨是跌。
2. 专找“超跌股”的反弹 (方法:逆向狙击)
他的核心武器,就是著名的**“逆势乖离率”**战法。
- 啥是乖离率? 简单说,就是股价偏离它平均线(比如25日均线)的程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橡皮筋,平均线是它的正常状态,股价就是你拉扯它的手。
- 他的做法: 在那个遍地都是被错杀的股票的年代,他会专门去寻找那些因为恐慌而被过度抛售的股票。这些股票的股价会像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一样,远远低于它的平均成本线(负乖离率极大)。他就像一个物理学家,计算着这根“皮筋”被拉到多长时,反弹的力度和概率最大。一旦他认为到了极限,就会果断买入,等待橡皮筋回弹的那一瞬间——也就是股价的技术性反弹。
- 为什么这招当时好用? 因为在熊市恐慌期,这种“过度反应”每天都在发生,给了他无数次使用这套方法的机会。
3. 顺着大势,只喝汤不吃肉 (哲学:敬畏市场)
虽然他是“逆势”买入(在下跌时买入),但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只赚反弹的钱。一旦股价从超跌状态反弹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他会立刻卖出,绝不贪恋。
他很清楚,熊市的大趋势是向下的(浪是往下拍的),他做的只是去抓浪花拍到最低点后那个短暂的回弹。他从不幻想自己能抓住V型反转的底部,把整块肉都吃了,他只要喝到最肥的那口汤就心满意足了。
4. 铁血纪律,止损如呼吸 (生存:风控)
在波动如此巨大的市场里,看错一次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他的纪律性极强。如果他买入后,股价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反弹,而是继续下跌,他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止损。这种不带任何情绪的、如同机器人般的操作,是他在那个混乱市场里能够活下来并不断壮大的根本。
总结一下
小手川隆的成功,不是因为他能预测未来,或者发现了什么惊天牛股。
他是在一个极度悲观、充满非理性恐慌和巨大波动的市场里,找到了一个统计学上的优势。他利用当时新兴的互联网交易工具,像一个猎人一样,冷静地等待那些被市场情绪“错杀”的猎物出现,然后精准地出击,赚取短线反弹的利润,日复一日,积少成多,最终把废墟变成了他的淘金乐园。
他的风格,是彻头彻尾的“时代之子”,完美契合了2000年初日本股市那个独特的、充满混乱与机遇的环境。换个时代,换个市场环境(比如一个平稳的牛市),他的这套战法可能就没那么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