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把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归结于“反体制文化”有点像说房子的价值只来自于地基。地基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反体制”确实是比特币的起点和火种。
你可以想象一下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会儿,很多人对银行、对政府的信任降到了冰点。大家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存在银行里,结果银行自己玩脱了,最后还要政府印钱来救,导致普通人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就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叫“中本聪”的神秘人物(或团队)出现了。他/她/他们搞出了比特币,核心思想就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钱,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或银行,发行数量是固定的,谁也无法滥发,交易记录公开透明,谁也无法篡改?
你看,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充满了对现有中心化金融体系(银行、政府)的不信任和挑战。所以,最早一批接受和推广比特币的人,很多都是技术极客、密码学爱好者和自由主义者,他们骨子里就有一种“反体制”的情怀。他们看重的,是比特币能提供一种不受控制、保护个人财产的自由。
但是,发展到今天,比特币的价值来源已经复杂多了。
-
数字黄金 / 价值存储: 这是现在更主流的看法。比特币的总量上限是 2100 万个,这个“稀缺性”让它很像黄金。当一些国家的货币因为通货膨胀(就是钱印多了)而贬值时,一些人会把比特币当作一种避险资产,用来保存自己的财富。他们买比特币,不一定是为了“反体制”,可能单纯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资产保值。
-
网络效应: 一个东西用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就像微信,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用,它就毫无价值。但因为你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用,它的价值就变得巨大。比特币也是一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持有或了解它,有无数的矿工在维护网络安全,有大量的公司和机构把它纳入资产负g债表。这个庞大的共识网络本身,就是价值的重要来源。
-
技术和安全性: 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经过十多年的运行,被证明是非常安全和稳固的。无数黑客尝试攻击它,但比特币网络本身从未被攻破过。这种经过时间考验的安全性,给了持有者很大的信心。
-
投机需求: 不得不承认,现在市场上很大一部分交易来自于投机。人们买入,是赌它未来会涨得更高,然后卖出获利。这和炒股、炒房没什么本质区别,巨大的价格波动也主要来源于此。
总结一下:
“反体制文化”是比特币的“初心”和灵魂,它解释了比特币为何诞生,并吸引了第一批核心支持者。但今天,比特币的价值是一个混合体,它既包含了这种追求自由和去中心化的文化精神,也包含了类似黄金的稀缺性、强大的网络共识以及纯粹的市场投机。
所以,你可以说“反体制文化”是点燃篝火的那根火柴,但现在这堆火能烧得这么旺,是因为后来不断有人往里添加了“数字黄金”、“网络效应”和“市场投机”这些新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