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个人理财决策中应用第一性原理?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所谓“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别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也别管“规矩”是什么,你得自己去想这件事最根本的样子是什么。

把它用到个人理财上,威力巨大。因为理财这事儿,充满了各种“经验之谈”、“社会共识”和营销话术,很容易把人带沟里。用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穿过这些迷雾,看清钱的本质。

我举几个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例子一:买房

传统的说法是啥?“租房就是帮房东还贷,钱都打水漂了”、“成家立业必须有套房,越早上车越好”。

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一下:

  1. “房子”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它是一个“住的地方”,满足你的居住需求。其次,它是一个“资产”,价格会波动,有金融属性。
  2. 为了“住”,我需要付出什么? 如果买房,我要付出首付、月供(利息+本金)、税费、物业费、维修费。如果租房,我付出的是租金。
  3. 作为“资产”,它带给我什么? 可能是升值带来的收益,也可能是贬值带来的亏损。同时,它占用了我大量的现金流(月供),让我没法把这些钱投到别的地方去。

好了,现在我们从头开始思考。问题不再是“该不该买房”,而是: “为了解决我未来10年的居住问题,综合考虑‘买’和‘租’各自的全部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我不买房,把首付和月供的差额拿去投资,会赚/亏多少钱),以及我所在城市的房价趋势、我的工作稳定性,哪个方案对我来说更划算、风险更低?”

你看,这么一想,你就不会被“必须买房”的口号绑架了。你可能会发现,在你所在的城市,或者在你目前的人生阶段,租房+理财是远比买房更优的选择。反之,你也可能通过计算,确认了买房确实是当下最明智的决策。重点是,这个结论是你自己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听来的。

例子二:投资

传统的说法:“我二舅推荐的这只股票能涨停”、“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得买十几只基金分散风险”。

用第一性原理来拆解:

  1.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是用今天的钱,去购买未来能产生更多钱的“资产”。
  2. “赚钱”的本质是什么? 长期来看,是分享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公司创造利润,经济增长,你的资产就跟着增值。
  3. 投资的成本是什么? 手续费、管理费、税,还有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从头思考: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简单、最省心、成本最低地分享整个经济发展红利的方式是什么?”

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购买代表整个市场(比如沪深300、标普500)的指数基金。 它帮你把钱分散到几百家头部公司里,你不需要研究个股,交易成本和管理费也极低。这个结论不是哪个“大神”告诉你的,而是从投资最根本的逻辑里推导出来的。你自然就对那些“内幕消息”和复杂的投资组合免疫了。

例子三:买车

传统的说法:“男人必须有辆车”、“出门有车方便多了”。

用第一性原理拆解:

  1. “车”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个把你从A点移动到B点的交通工具。
  2. 为了这个“移动”,我有哪些选择? 步行、自行车、公交、地铁、打车、租车、买车。
  3. 买车的总成本是多少? 远不止车价。还有保险、油费/电费、保养、维修、停车费、折旧(这是最大的成本!)。

从头思考: “根据我的实际出行需求(比如每天通勤、周末购物、偶尔长途),综合计算以上所有选项的‘总成本’(包括金钱和时间),哪个组合方案最适合我?”

你可能会发现,对一个在公共交通发达的大城市、不常出远门的人来说,“地铁+打车”的组合,一年下来花的钱可能还不到养一台最便宜的车成本的一半,而且还省去了找车位和堵车的烦恼。

总结一下:

在理财决策中运用第一性原理,不是让你变成一个精算师,天天抱着计算器。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 质疑一切“理所当然”: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这是唯一的选择吗?
  • 回归事物本质:这件事最核心的需求/目的是什么?
  • 基于事实和逻辑,而不是情绪和传统,做出自己的判断。

当你习惯了这样思考,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理财问题,其实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一定和别人一样,但它一定是最适合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