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金融危机爆发和传播中扮演何种角色?
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你可以把媒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广场上的“大喇叭”。在金融危机这个事儿上,这个大喇叭的作用非常关键,但它既能办好事,也能办坏事。
角色一:烽火台上的“预警兵” (正面作用)
在危机还没爆发,但已经有苗头的时候,一些有深度、负责任的财经媒体扮演的是“吹哨人”的角色。
- 发现问题:就像一个侦探,他们会去调查一些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就有记者和分析师开始质疑:“为什么那么多信用不好的人也能轻松贷到款买房?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
- 发出警告:他们通过报道,把这些潜在的风险告诉公众和监管机构,提醒大家“狼快来了,注意防范”。这种报道如果能引起足够重视,有时候甚至可以把一个大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角色二:恐慌情绪的“放大器” (负面作用)
这是媒体在金融危机中最常被诟病的一点。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心”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上的。一旦信心崩了,市场就真的会崩。
- 传播恐慌,引发踩踏:打个比方,一个电影院里只有一个人闻到烟味,他可能会悄悄离场。但如果有个大喇叭突然高喊“着火了!快跑啊!”,那结果一定是所有人不顾一切地冲向出口,发生踩踏,本来没多大事也变成了大事。
- 在金融危机里,媒体的负面报道,尤其是那种24小时滚动播出的“股市暴跌!”、“某某银行告急!”的标题,就像那个大喇叭。它会让所有投资者(无论大小散户)都感到极度恐慌,然后不计成本地抛售资产、去银行挤兑,最终导致真正的崩盘。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 追求眼球,过度渲染: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吸引人。为了收视率和点击量,一些媒体会刻意选择最悲观的专家、最吓人的标题、最戏剧性的画面。他们可能没有撒谎,但他们通过“选择性报道”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了好几倍,把一个小火苗扇成了一场森林大火。
角色三:政策解读的“翻译官” (中性或正面)
当危机爆发后,政府和央行通常会出手救市,比如降息、印钱(量化宽松)等等。这些政策普通人一般听不懂。
- 解释政策:这时候,媒体就需要扮演“翻译”的角色,用大白话告诉公众:“央行降息了,意思是你的房贷压力可能会小一点,但存钱的利息也少了。”
- 稳定民心:一个好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政府的意图,恢复一点信心,知道“有人在管这个事了”,从而减少非理性的恐慌行为。当然,如果解读歪了,也可能造成新的误解。
角色四:事后追责的“法官” (正面作用)
危机过后,总得有人为这巨大的损失负责吧?
- 调查和问责:媒体会深入挖掘危机背后的原因,是谁的贪婪、谁的失职导致了这一切。他们会把华尔街的高管、评级机构的猫腻、监管部门的漏洞都扒出来给大家看。
- 推动改革:这种舆论压力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力量,能避免以后在同一个地方再摔一跤。
总结一下:
媒体在金融危机中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发出警报、稳定人心的“瞭望塔”,也可以是放大恐慌、加速危机的“催化剂”。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这种“放大器”效应也变得更加恐怖。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海量的财经新闻时,保持一点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