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如何助力自我认知,进而发现“真实的自我”?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就当是交流。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每个人刚开始认识自己时,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别人写好的“人生说明书”。这份说明书是你的父母、老师、朋友、社会舆论等等一起编写的,里面写满了各种“你应该”:你应该上个好大学,你应该找份稳定工作,你应该在什么年龄结婚生子,你应该活泼开朗或者沉稳内敛……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参考”这份说明书来生活,或者参考身边朋友们的“说明书”,看他们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思维”,因为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

而“第一性原理”就像是让你把这份“人生说明书”先扔到一边,然后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灵魂拷问”。它要求你不再把那些“你应该”当成理所当然的真理,而是把它们一个个拆开,问最根本的问题。

举几个例子:

  1. 关于工作:

    • 传统观念(类比思维): 我得找个“好”工作,比如当公务员、进大厂,因为大家都说这很稳定、有面子。
    • 第一性原理的问法: 等等,先别管“好工作”这个词。对我来说,“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工作?
      • 最底层需求可能是:赚钱,为了生存。
      • 再往上一层:我需要赚多少钱才能感到安全和舒适
      • 再往上:除了钱,我还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是成就感?是创造的快乐?是帮助别人?还是个人能力的成长?或者仅仅是打发时间
    • 当你把“好工作”这个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满足基本开销+一定的空闲时间+做我擅长并喜欢的事”这些最基本、最朴素的要素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自由职业、一个自己开的小店,甚至一份薪水不高但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对你来说才是真正的“好工作”。这时候,你找到的是符合你本质需求的职业方向,而不是别人眼里的好工作。
  2. 关于性格:

    • 传统观念(类比思维): 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这不好,我得改,要变得外向活泼才能受欢迎。
    • 第一性原理的问法: “内向”的本质是什么?它只是意味着我“从独处中获得能量”,而“外向”是从“社交中获得能量”。它不是一个缺点,只是一种天生的能量恢复方式。
    • 那我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是无法与人交流吗?不是,我跟好朋友能聊很久。是害怕在公开场合表达吗?是的。那我需要解决的不是“内向”这个标签,而是“公开表达的恐惧”这个具体问题。
    • 你看,通过这种拆解,你不再因为一个“内向”的标签而否定自己,而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具体去克服的小问题。你接纳了自己能量恢复的方式(独处),这就是接纳了“真实的自我”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第一性原理帮助你发现“真实的自我”,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破除迷信”和“自我澄清”的工具。

它让你把外界强加给你的、以及你自己习以为常的各种标签、概念、标准(比如成功、幸福、好伴侣)全部打碎,还原成一个个最基本、最无法再被拆分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

当你把这些碎片化的、但绝对忠于你内心的需求和价值观重新组合起来时,那个拼凑出的模样,就是最接近“真实的自我”的样子。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你从一堆“标准模板”里解放出来,让你有机会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你不再是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而是开始写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