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a B.Eng.
Christa B.Eng.
Young tech entrepreneur, recently launched an AI-powered SaaS.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问过自己,甚至有点焦虑。尤其是在 IT 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别说 10 年,3 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都很难说。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能,也不需要,说得“一清二楚”。
听起来有点矛盾,我给你打个比方:
这就像晚上开车。你不可能看清 10 公里外的路,车灯最多也就照亮前面一两百米。但你需不需要看清全程才出发?不需要。你只需要看清眼前的路,然后一直开,就能到达目的地。
这里的“目的地”,就是你的 10 年愿景。它应该是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而不是一张精细到每条街道的地图。
为什么不能是精细的地图?
因为世界变化太快了。如果你是 10 年前的 IT 工程师,你的计划可能是“成为一名顶尖的 Flash 动画师”或者“精通 Symbian (塞班)系统开发”。你看,如果计划太死,现在会非常尴尬。技术浪潮一来,之前最热门的东西可能瞬间就过时了。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市场、用户需求、竞争对手,一切都在变。
那这个“方向”或“指南针”应该是什么样的?
它应该和你内心深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关。它是一些更宏观、更稳定的东西。比如:
-
对于工程师:
- “我希望 10 年后,能成为一个用技术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专家,而不仅仅是写代码。”
- “我希望深入研究底层技术,成为某个领域的架构师,能设计出支撑千万级用户的系统。”
- “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力能创造出一些有趣、有价值的产品,哪怕很小。”
-
对于创业者:
- “我希望 10 年后,我的公司能解决某个特定人群(比如老年人、新手妈妈)的某个具体痛点。”
- “我希望建立一个让员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团队,创造一种很棒的公司文化。”
- “我希望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变某个传统行业的效率。”
你看,这些愿景都没有规定你具体要用什么技术、做什么产品。但它给了你一个判断标准: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吗?
那具体怎么做呢?
你可以把这个 10 年愿景拆解一下,变成一个“远-中-近”的目标组合:
- 10 年的“指南针” (方向): 就是上面说的那种宏大、模糊但坚定的愿景。它负责让你不迷路。
- 3-5 年的“中期目标” (里程碑): 基于你的大方向,设定一些更具体的目标。比如,“成为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做出产品的第一个盈利版本”、“积累 1000 个种子用户”。这个目标需要你踮踮脚才能够到,它负责给你提供动力。
- 1 年的“行动计划” (导航): 这是最具体的,就是要“看清脚下的路”。比如,“今年要学会 Go 语言并用它做一个项目”、“今年要读 10 本关于管理的书”、“今年要和 50 个潜在用户深度访谈”。这个计划要非常明确,可执行,可衡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定期复盘。
每年,甚至每半年,你都应该停下来看看:
- 我的“行动计划”完成得怎么样?
- “中期目标”是不是需要调整?
- 我那个 10 年的“指南针”还让我热血沸腾吗?或者,经过这一年的成长,我有没有新的想法?
所以,别再为“看不清 10 年后”而焦虑了。没人能看得清。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方向,脚下有行动,并且懂得在变化中不断调整姿态。
最重要的,是方向对了,然后,只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