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何共通之处?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这两者最核心的相通之处,就是都在寻找一个绝对可靠、不容置疑的“原点”

你可以这么理解:

笛卡尔当时想啊,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的?万一我们是在做梦呢?万一有个魔鬼在欺骗我们呢?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怀疑了一遍,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

但他突然想通了一点:即使我怀疑一切,即使我被欺骗,但“我正在怀疑”、“我正在思考”这件事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只要我在思考,那么这个“正在思考的我”就必然存在。

“我思故我在”就成了他哲学大厦的第一个地基,一个绝对稳固、可以从它出发去推演其他所有事情的起点。他找到了一个不能再被拆解和质疑的“第一性原理”。

而我们现在常说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其实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应用范围更广。

比如,一个人想造车,他可以有两种思路:

  1. 类比思维:他去看别人怎么造车,哦,有发动机、四个轮子、一个外壳。然后他想办法把这些东西做得更好一点、更便宜一点。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别人画的圈圈里优化。
  2. 第一性原理思维:他会问,“车”的本质是什么?是把人从A点移动到B点的工具。那实现这个本质,必须要有发动机和四个轮子吗?不一定。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是实现移动的动力、支撑重量的结构、控制方向的系统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物理法则和需求,就是造车这件事的“第一性原理”。从这些原点出发,你才可能想出造一辆电动车,甚至是造一个“传送门”这种全新的东西。

所以你看,它俩的内核精神是完全一样的:

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别人给你的结论或常识,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问题剥开,直到找到那个最核心、最基础、无法再被质疑的真相(原点),然后从这个真相出发,重新搭建你的认知和解决方案。

一个是在哲学上寻找“存在”的原点,一个是在现实中寻找“问题”的原点。它们都是一种“回到底层,从头想起”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