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判断初创企业的估值是否合理?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好问题,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所有人都云亦云的概念、标签、故事都扒掉,看看这生意骨子里到底是个啥,然后从最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出发,自己算一笔账。

咱别聊什么“SaaS”、“Web3”、“元宇宙”,就把它当成一个街边的水果摊来看。

你想投这个水果摊,它老板跟你说,我的摊儿值100万。你该怎么用“第一性原理”判断他是不是在忽悠你?

第一步:这摊子解决了什么“真”问题?

  • 它是在解决“附近几栋写字楼白领没时间买水果、想吃点健康零食”的问题,还是在解决“老板自己想找个事干”的问题?
  • 前者是真需求,后者是自嗨。需求的“刚性”程度,决定了你生意的基础有多牢。是“没有你不行”,还是“有你还行”?这差别大了。

第二步:这生意的“天花板”在哪?

  • 这个水果摊,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做多大?
  • 先算算附近有多少潜在客户(写字楼总人数)?他们大概多久买一次水果(消费频率)?每次大概花多少钱(客单价)?
  • 潜在客户 x 消费频率 x 客单价 = 市场总规模(TAM)
  • 比如,附近有5000人,平均每周买两次,每次花20块。那理论上这个市场一周就有 5000 x 2 x 20 = 20万的盘子。这就是天花板,你的想象力不能超过这个数。一个只能做20万生意的盘子,你给它100万估值,显然不合理。

第三步:他凭什么能抢到生意?(护城河)

  • 市场是大家的,凭什么是他挣钱?
  • 是因为他的水果特别新鲜、独家渠道进货(供应链优势)?还是因为他做的水果捞特别好吃,别人学不会(产品/技术壁垒)?还是因为他跟所有楼的物业关系都铁,别人进不来(渠道/牌照壁垒)?
  • 如果他的核心优势只是“价格便宜”,那明天来个更便宜的,他就完蛋了。这种没有“护城河”的生意,风险就很高,给估值时就得谨慎。

第四步:这生意本身能赚钱吗?(单位经济模型)

  • 别听老板讲故事,直接算细账。
  • 卖一份20块的水果,水果成本多少?包装盒多少钱?送货小哥的人力成本摊下来多少?摊位租金摊下来多少?
  • 收入 - 变动成本 = 毛利。如果卖一单亏一单,指望以后规模大了再赚钱,那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规模大了,成本真的能降下来吗?凭什么?很多时候这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 一个健康的生意,在最小单位上就应该是能赚钱的。

第五步:这事儿,为啥是“他”来干?(团队)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人。
  • 这个老板以前是干啥的?他懂不懂水果?懂不懂零售?会不会算账?是不是吃苦耐劳?团队配置是否合理?
  • 一个好的想法,让一个不靠谱的人来干,大概率会黄。一个普通的想法,让一个牛人来干,他可能都能给你干出花来。创始团队的能力、决心和诚信,是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基础。

总结一下:

投资人运用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公司,拆解成这五个最基本的问题:

  1. 需求是不是真的?
  2. 市场是不是够大?
  3. 优势是不是够硬?
  4. 账本是不是能算平?
  5. 团队是不是靠谱?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心里自然就有一杆秤。这个估值是基于未来可能赚到的钱的折现。如果通过以上分析,你发现它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年利润千万的“水果大王”,那今天给它100万估值可能还便宜了。但如果你发现它只是个随时可能倒闭的小摊,那10万都嫌贵。

这比听别人说“这是下一个XX公司”,或者“XX赛道现在很火”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