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07年,如何用第一性原理预测iPhone的成功几率?

Sherry Hernandez
Sherry Hernandez
PhD in Physics, applying first principles to problem-solving.

回到2007年,我们抛开所有“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只从最根本的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出发,来分析iPhone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脉络会非常清晰。

这事儿得从当时人们最本质的需求和当时手机的“蠢样”说起。

第一,先看屏幕和键盘的根本矛盾。

2007年,市面上最牛的手机是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它们的共同点是:手机正面超过一半的面积,都被一块“死”的物理键盘占据了。这块键盘,在你打电话时是键盘,发短信时是键盘,想看个图、看个网页时,它还是一块占地方的键盘。

但从本质上想,我们操作一个设备,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是“所见即所得”,是直接与内容互动。物理键盘是横在我们和内容之间的一道坎。

iPhone干了什么?它拿掉了物理键盘。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疯了,“打字怎么办?”“没有按键的反馈感怎么办?”

但从第一性原理看,这恰恰是回归本质。去掉固定的、单一功能的键盘,换上一整块屏幕,意味着这个设备的交互界面是“活”的、是“无限”的。当你需要打字,屏幕就变成键盘;当你要看视频,屏幕就铺满整个画面;当你要看地图,地图就是全部。这块屏幕的潜力是无穷的,而物理键盘的宿命从被制造出来那一刻就定死了。

所以,单从“交互效率”和“空间利用”这两个最根本的点来看,全触屏就是比物理键盘更先进的物种。iPhone赌对了未来的交互方式。

第二,再看“真假互联网”的本质区别。

2007年我们能在手机上上网吗?能,但那叫“WAP”,是一种被阉割过的、体验极差的“手机互联网”。网页简陋、操作反人类,你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狭小的窗口里,用一根吸管去喝大海里的水。

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本质是什么?是希望随时随地、无差别地获取和电脑上一样的完整信息。

iPhone干了什么?它把一个“完整”的桌面级浏览器(Safari)塞进了手机。这意味着,你口袋里的这个小玩意儿,第一次可以让你看到和电脑上几乎一模一样的互联网。你可以缩放、拖动,用手指去“触摸”整个网络世界。

这不是一次小升级,这是一个质变。它满足了人们“把真正的互联网装进口袋”这个最根本、最强烈的潜在需求。从这个角度看,iPhone不是一部更好的手机,它是一台“可以放进口袋的个人互联网终端”。

第三,看“整合与分散”的效率问题。

2007年一个时髦年轻人的口袋里通常有什么?一部诺基亚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一台iPod(听歌)、可能还有一部卡片数码相机(拍照)。每个都是当时的顶尖产品,但它们是分散的。

人的天性是趋向于简单和方便的。如果一个设备能完美地做好所有事,没人愿意带一堆东西出门。

iPhone干了什么?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就说了,这不是一部手机,这是三样东西的结合体:一个带触摸控制的宽屏iPod,一部革命性的手机,一个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

它直接瞄准了人们渴望“整合”的痛点。特别是它整合了当时已经统治音乐市场的iPod,等于直接告诉几千万iPod用户:“你们可以升级了,这个新东西包含了你最爱的iPod,还能打电话和真正地上网。”

所以,把这三点串起来看:

iPhone用一种更符合人直觉的交互方式(全触屏),解决了一个最核心的矛盾(物理键盘的限制),满足了一个最强烈的潜在需求(随时随地访问真正的互联网),并提供了一个最便利的整合方案(All-in-One)。

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比诺基亚的信号好,或者比摩托罗拉的刀锋更薄。而是因为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手机”这个东西,让它从一个“通讯工具”进化成了一个“个人计算中心”和“连接世界的窗口”。

当然,这中间有巨大的风险,比如续航、输入法体验、网络速度等等。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它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它代表了更高维度的效率和体验。所以,即便在2007年,一个能洞察这些根本需求的人,也会认为iPhone的成功几率极大,因为它不是在现有赛道上做得更好,而是直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