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好问题。这事儿说白了,就是钱少人少,怎么把力气花在刀刃上。用“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就是让你像个侦探一样,把所有伪装和表象都扒掉,找到问题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点。
你可以这么想:
第一步:别看别人,看自己,问最蠢的问题
忘了你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忘了现在流行什么概念(比如AI、元宇宙),也暂时忘了你“觉得”用户需要什么。
你就问自己几个最基本、甚至有点“蠢”的问题:
- 我们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物理”问题?注意,是物理问题。比如,不是“帮用户更好地管理任务”,而是“让一个忙得焦头烂额的人,能准时下班陪孩子”。前者是你的“功能”,后者才是他生活里的“问题”。
- 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有多痛?如果这个问题不被解决,天会塌下来吗?还是说只是有点痒痒?资源有限,你只能去救火,不能去挠痒。
- 谁最痛?是所有人,还是某一小撮人?找到那一小撮“最痛”的人,他们就是你的种子用户。比如,同样是“开会浪费时间”,对于大公司里混日子的员工可能无所谓,但对于创业公司老板来说,每一分钟都是钱,他就是那个“最痛”的人。
第二步:从零开始设计“最轻”的解决方案
找到那个最痛的点和最痛的人之后,别急着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APP。继续用第一性原理。
- 要解决上面那个“真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丑陋”的方法是什么?
- 如果不能用App,我用一个Excel表格、一个微信群、甚至我本人手动服务,能不能解决掉他们10%的核心问题?如果能,这就说明你的方向对了。这个“手动”方案,就是你的MVP(最小可行产品)原型。
- 这个最轻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是不是你现有资源能覆盖的?如果不行,说明这个方案还不够“轻”,继续拆解。
举个例子:
假设你想做一个“智能菜谱”应用。
- 按常规思维:你可能会想,要做菜谱分类、视频教学、智能推荐、社交分享、购买链接……功能一大堆,然后发现开发成本巨高,遥遥无期。
- 按第一性原理:
- 拆问题:用户为什么需要菜谱?不是为了看,是为了“做饭”。做饭的痛点是什么?不是“不知道做什么”,而是“下班回家很累,想在30分钟内用冰箱里现有的食材,做顿还不错的饭”。看,问题被重新定义了。
- 找用户:谁最符合这个画像?就是那些在一线城市打拼、经常加班、注重生活品质但厨艺不精的年轻白领。
- 想方案:解决“用现有食材快速做饭”这个核心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根本不是App。可能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你每天晚上8点,就推送3个用“鸡蛋、番茄、青菜”这种常见食材就能搞定的快手菜。甚至更简单,你建一个微信群,让用户把冰箱里的食材发出来,你手动给他搭配两个菜。
- 聚焦:通过这个微信群,你验证了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你的所有资源就应该聚焦在“如何根据用户已有食材,最快地匹配一个简单菜谱”这个核心点上。你的第一个产品版本,可能就只有一个功能:用户输入自己有的两三种食材,系统立马返回一个最合适的菜谱。其他所有功能,一概不做。
总结一下:
第一性原理在资源有限时,就像一个过滤器。它帮你把所有的“我以为”、“也许”、“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噪音都过滤掉。
它强迫你回答:
- 我为谁(最痛的人)
- 解决什么(最本质的问题)
- 用什么(最少的资源)
当你的钱只够打一颗子弹时,这个方法能帮你找到那个唯一值得瞄准的目标。你的资源不是“限制”,而是帮你聚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