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特别好,但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公司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就像评价一辆车,跑车我们看百公里加速,货车我们看载重和油耗,标准完全不同。
不过,别担心,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通用思路”。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们看重逻辑和数据,那我就从一个工程师的视角,帮你梳理一下哪些指标通常最重要。
你可以把指标分成三大类:用户行为、商业健康和技术稳定。
1. 用户行为指标:你的产品有人用、喜欢用吗?
这是最根本的,产品没人用,一切都是零。
-
“北极星指标” (North Star Metric):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简单说,就是你的产品为用户创造核心价值的那个唯一指标。所有人都应该为了让这个指标增长而努力。
- 比如,对于微信,可能是每天发送的消息数。
- 对于淘宝,可能是每日的成交总额 (GMV)。
- 对于一个在线文档工具,可能是每周创建/编辑文档的用户数。
- 你要做的:先和团队一起想明白,你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
-
用户活跃度 (DAU/WAU/MAU):日/周/月活跃用户数。这反映了你的产品盘子有多大。但光看这个数字容易自嗨,比如搞个活动拉来一堆人,第二天就没人来了。所以要结合留存率看。
-
用户留存率 (Retention Rate):这是衡量产品生命力的核心指标。新用户在第1天、第7天、第30天后还会不会回来?
-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漏水的桶,拉新是往里灌水,留存是把漏洞补上。如果留存率极低,说明产品本身有问题,用户用一次就“拜拜”了,这时候花再多钱拉新都是浪费。
-
激活率 (Activation Rate):用户完成某个“关键行为”的比例。这个“关键行为”意味着他真正体验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
- 比如,一个项目管理工具,用户注册了不算激活,创建了第一个项目/任务才算。
- 一个社交App,用户注册了不算激活,至少添加了3个好友才算。
- 这个指标能告诉你,用户有没有“上手”。
2. 商业健康指标:你的公司能活下去、能赚钱吗?
光有用户还不够,公司得活下去。
-
客户获取成本 (CAC -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你花了多少钱(市场推广、销售工资等)才得到一个新客户?这个越低越好。
-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LTV - Life Time Value):一个客户从开始使用到离开,总共会为你贡献多少钱?
- 关键公式:LTV > CAC。这是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的黄金法则。简单说,你从一个客户身上赚的钱,必须比你花在他身上的钱要多。如果LTV小于CAC,那就是做一单亏一单,公司离倒闭不远了。
-
月度经常性收入 (MRR - 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对于订阅制服务的公司(SaaS等),这是命根子。它代表了公司每月能稳定收到的钱,反映了业务的健康和可预测性。
3. 技术稳定指标:作为工程师,我们的阵地守住了吗?
前面两点是“业务好不好”,这一点是“我们顶不顶得住”。这是我们IT工程师最直接的价值体现。
-
网站/App响应时间:页面加载超过3秒,用户可能就直接关了。我们得保证一个字:快!这对用户体验和留存率有直接影响。
-
服务可用性 (Uptime):网站是不是动不动就挂了?我们常说的“99.9%”或“99.99%”的可用性就是这个。别小看小数点,99.9%意味着一年有8个多小时服务不可用,对于大公司这是灾难。
-
错误率 (Error Rate):用户在操作时,遇到500服务器错误、404页面找不到的频率高不高?这直接反映了代码质量和系统稳定性。没人喜欢用一个到处是bug的产品。
总结一下,你应该怎么做?
- 先抓“北极星指标”:这是最重要的,它指引着所有人的方向。
- 关注用户留存:在早期,留存率比用户增长数更重要。它验证了你的产品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 盯紧核心公式 LTV > CAC:确保你的生意是能赚钱的。
- 守好技术底线:作为工程师,保证系统的“快、稳、准”就是我们对公司最大的贡献。
别一开始就想监控所有指标,会把自己淹没在数据海洋里。从最重要的那几个开始,随着公司的发展,再逐步完善你的指标体系。记住,指标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指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