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如何追问作者的“第一性原理”?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没那么复杂,我分享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理解。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孩,你手里只有一个武器,就是不断地问“为什么?”。当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结论时,你就开始用这个武器。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读一本书,作者的核心观点是:“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编程。”

这时候,你的“追问”就开始了:

第一层:问“为什么”

  • 你问: “为什么每个人都该学编程?”
  • 作者可能会回答(书里写着): “因为编程是未来世界的通用语言,能帮你更好地与机器沟通。”

很好,你得到了第一层的解释。但别停下,这只是个开始。

第二层:针对答案,再问“为什么”

  • 你问: “为什么编程就是‘通用语言’?为什么和机器沟通就那么重要?”
  • 作者可能会回答: “因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渗透到所有行业,理解机器的逻辑能让你不被时代淘汰。”

你看,这比第一层的答案更进了一步,触及到了“不被淘汰”这个更底层的动机。

第三层:继续刨根问底

  • 你问: “为什么理解机器的逻辑就能不被淘汰?难道我不能做一个不直接和机器打交道的、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吗?比如艺术家、心理医生?”
  • 作者可能会回答: “即使是创造性工作,也需要利用数据和工具来提升效率和影响力。编程思维能帮你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它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找到“地基”了!

到这里,你差不多就触及到作者的“第一性原理”了。他真正想说的可能不是“编程”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他深信不疑的几个基本假设:

  1. 基本假设A: 世界的未来必然是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的。
  2. 基本假设B: 在这样的世界里,最核心的生存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基本假设C: 编程是训练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三个假设,就是他建立起“人人都该学编程”这个理论大厦的“地基”。他认为这几点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总结一下,具体怎么做:

  1. 找到核心观点: 先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2. 连续追问“为什么”: 对他的观点问“为什么”,对他的解释再问“为什么”,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
  3. 区分事实与假设: 在作者的论述里,分清楚哪些是客观事实(比如数据、历史事件),哪些是他自己的观点和假设。第一性原理通常隐藏在那些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里。
  4. 挑战“常识”: 当作者用到“显而易见”、“众所周知”这类词的时候,你就要特别警惕。这些地方恰恰是第一性原理的藏身之处。去质疑一下:这真的“显而易见”吗?还是只是一个未经思考的社会共识?

这么做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为了让你真正看清作者思考的起点。当你能看清这个“地基”时,你才能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我同意你的地基吗?你的地基牢固吗?你从这个地基上盖出来的房子,是不是唯一的选择?

这样一来,读书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变成了一场你和作者之间平等的、深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