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在问“做菜有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咱们可以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啥是“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事儿拆到最基本、最核心的单元,看看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然后从这些基本单元出发来思考。比如造车,不能只想着“怎么把现在的车改得更好”,而是去想“造一辆车最基本的材料是什么?铝、钢、电池……这些东西多少钱?”,从源头去想,才可能颠覆式创新。
好,那文学批评里的“第一性原理”是啥?我们可以把一部文学作品拆开看,最基本的单元是什么?
- 文字/语言:这是最底层的砖块。
- 故事/情节:发生了什么事?
- 人物:谁在经历这些事?
- 情感:这个故事和人物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 冲突:故事里有什么矛盾和挣扎?
这些差不多就是文学最核心的“原子”了。那么,从这些“原子”出发,我们能找到“普遍规律”吗?
我的看法是:能找到一些非常模糊的、接近普遍的人性规律,但很难形成像物理定律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定律”。
为什么说能找到一些?
因为不管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人,只要是人,就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底层代码。比如:
- 我们都对“冲突”感兴趣:一个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故事,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无聊。所以“制造冲突-解决冲突”可以说是小说、戏剧里一个非常底层的规律。
- 我们都能与“人物”共情:看到一个角色受苦,我们会难过;看到他成功,我们会高兴。所以塑造一个能让读者代入或理解的人物,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 我们都渴望“意义”和“秩序”:一个故事讲到最后,总得给我们一点“说法”,不管是善有善报,还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或者是表达了某种哲理。完全混乱、毫无意义的叙事很难被大众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第一性原理能帮我们拨开不同文化、不同流派的迷雾,看到文学之所以能打动人的那些最核心的心理机制。比如“英雄之旅”这个模型,在全世界各种神话和故事里都能看到影子,这就是一个从人性底层需求出发总结出的规律。
但为什么说这“规律”又不那么“普遍”和“绝对”呢?
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它不是在处理客观的、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在处理最复杂的东西——人和文化。
- 审美是高度主观和文化相关的:你觉得是绝美意境的诗句,在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看来可能不知所云。我们觉得《红楼梦》写尽了人情世故,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宗法社会和含蓄文化的外国人,可能只会觉得是一群人天天在谈情说爱、家长里短。没有普遍的“美”的公式。
- 文学本身就在不断打破“规律”:总有天才作家会跳出来,把你总结的所有规律都打破,然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同样伟大的作品。比如,传统小说讲究连贯的情节,但意识流小说就把这个规律给打破了。如果你用“必须有清晰故事线”这个“规律”去衡量,那《尤利西斯》就是不及格的。
- 读者的参与是创作的一部分:同一本书,你18岁读和40岁读,感受完全不同。读者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读,作品的意义才最终完成。这个变量太大了,没法用一个规律来框定。
所以,结论是什么?
我觉得,在文学批评里,第一性原理是一个非常棒的思考工具,而不是一个能发现终极真理的探测器。
它能帮你:
- 避免人云亦云:不被各种花哨的批评术语绕进去,而是回归到“这个故事到底好在哪?”“它为什么能打动我?”这种最基本的问题。
- 进行跨文化比较:帮你理解为什么不同文化的作品形式千差万别,但内核里可能都在探讨“爱与死”、“成长”、“孤独”这些共通的主题。
- 更深刻地理解创作:让你像一个厨师一样去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冲突”、“情感”、“节奏”这些基本食材,烹饪出这道独特的菜肴的。
但如果你想用它找出一个“伟大作品的万能公式”,然后用这个公式去衡量所有文学,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无限可能性。第一性原理能带你走到大门口,但门后的风景,需要你亲自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