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的最新问题 (100)
哈,聊到格雷厄姆的这本“圣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看来,《聪明的投资者》之所以能跨越近一个世纪,从满是雪茄烟味的华尔街俱乐部,一直火到今天我们用手机App交易的时代,它的魅力和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特别“接地气”的地方:
1. 给你一个“定心丸”:认识“市场先生”(Mr. Market)
这可能是整本书里最棒、最形象的一个比喻了。
格雷厄姆让你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商业伙伴,叫“市场先生”。
哈喽,朋友!看到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这就像有人问“我想学做饭,第一道菜做‘开水白菜’(一道国宴名菜)怎么样?”一样。我的回答很直接:
强烈不推荐! 《聪明的投资者》绝对不应该是投资小白的第一本书。
这可能和你听到的很多“大神”的推荐不一样,他们都说这是“价值投资的圣经”。没错,它的确是圣经,但你见过有哪个教徒是一上来就直接通读整本圣经,然后就大彻大悟的吗?大多都是从听故事、读一些简单的福音、参...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没接触格雷厄姆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风险”就是个挺玄乎的东西。学完他的思想,尤其啃完《聪明的投资者》之后,对“风险”的理解可以说是被彻底颠覆了。
简单来说,我的改变可以概括为:从害怕“市场波动”变成了害怕“买得太贵”。
下面我用大白话聊聊这个转变过程:
一、学习格雷厄姆之前,我眼中的“风险”
在以前,我理解的风险基本就是下面这几样:
股价下跌:今天10块买的股票...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最大的挑战:战胜自己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以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能涨10倍的股票”或者“如何预测市场涨跌”。但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来说,那些都不是最核心的。
他老人家阅人无数,看了几十年的市场风云变幻,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他自己。
说白了,就是管住你自己的情绪和人性弱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经典话题。
格雷厄姆 vs. 市场效率理论:一场经典的对决
简单来说,格雷厄姆压根儿就不信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他的整个投资哲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投资”,就是建立在“市场先生(Mr. Market)”会犯错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分开来看这两个概念,你就明白为什么它们是“死对头”了。
好的,朋友,关于《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你问到了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这书在我心里分量很重,不同时期去读,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不像一本小说,看完就完了,它更像一位良师益友,在你投资生涯的不同阶段,能给你不同的启发。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读:当你开始亏钱,或者对市场的涨跌感到迷茫时
很多人刚进入股市,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听消息、追热点。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简直就是投资界的“避坑圣经”。如果没读过,很多人真的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掉进各种我们曾经都掉过的坑里。
作为一个也踩过不少坑的老股民,我来给你梳理一下,不读这本书,最容易犯的几个经典错误:
错误一:把“投机”当成“投资”,追涨杀跌
这是最最最常见的一个错误!
什么样是投机? 听说某个股票最近很火,或者有个“内部消息”说它要涨,你就赶紧冲进...
《聪明的投资者》:一本写给生活的“价值投资”指南
你好!很高兴和你聊聊这本经典。
一提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哦,那本很厚、很古老、讲股票的‘砖头书’?”。没错,它的确是投资领域的圣经。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本教你买卖股票的说明书,那就真的太小看它了。
我和很多朋友聊过这本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本书的内核,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和决策,这套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平移到生...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简单直接地说,格雷厄姆并不强调宏观经济分析。甚至可以说,他对此持一种相当谨慎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你可以这么理解,格雷厄姆的整套投资哲学,就像是教你如何在一个菜市场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好菜,而不是教你去预测整个菜市场的未来是繁荣还是萧条。
下面我用几个点来帮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
1. 他的核心是“自下而上”(Bottom-Up)
格雷厄姆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投资者。
如果非要我从读过的所有书里,只挑一个最重要的教训,那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意外,因为它出自一本投资书籍,但却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人生哲理之一。
这个教训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核心就是他提出的一个绝妙比喻:“市场先生”(Mr. Market)**。
最重要的教训:把“市场先生”当成仆人,而不是主人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商业伙伴,名叫“市场先生”。
哈,聊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这可真是聊到投资界的“圣经”了。它不是一本教你明天买哪只股票能暴富的秘籍,而是一本真正能塑造你投资世界观的内功心法。如果说很多投资书是“术”,那格雷厄姆这本书就是“道”。
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没有这本书,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价值投资”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梳理一下它的几个核心影响:
核心影响一:给你介绍了一位“市场先生”(Mr.
老哥,你问到点子上了。提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聪明的投资者》,但那其实是他写给普通人看的“普及版”。他真正的“武林秘籍”和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同样值得了解。
除了《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最重要的著作主要有两本:
1. 《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这本才是格雷厄姆真正的代表作,也是价值投资领域的“圣经”。
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有意思。就像问“如果李白活在今天,他会用键盘写诗还是用语音输入?”一样,我们只能根据他老人家的核心思想来做个合理的推演。
格雷厄姆,这位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价值投资鼻祖,他的思想影响了巴菲特等一代又一代的投资人。如果他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个由互联网、算法和零利率构成的世界,肯定会惊掉下巴,但定下神来,我相信他会做出一些调整,但他的核心灵魂是不会变的。
哈喽!聊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局限性,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很多人把这本书奉为“投资圣经”,但如果你真的读过并且尝试在今天的市场里应用,就会发现它就像一部经典的黑白老电影,虽然艺术价值极高,但有些地方确实跟不上彩色IMAX时代了。
把它想象成一本古代的武功秘籍,心法(内功)部分依然是顶级,但招式(外功)部分就需要与时俱进了。
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梳理一下它的几个主要“跟不上趟”的地方:
## 1.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很多价值投资者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灵魂”是永恒的,适用于任何时代;但他的具体“招式”则需要根据今天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整和变通。
让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
一、永不过时的“灵魂”:为什么说他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基石?
想象一下,格雷厄姆教给你的是一套“内功心法”,这套心法无论你用什么兵器、对付什么敌人,都是通用的。
哈喽,朋友!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特别实际。很多人读了格雷厄姆的书,觉得他的方法特别棒,但一看到现在这些互联网、科技、生物公司,就懵了——没啥厂房设备,甚至还在亏钱,这“安全边际”要怎么算?
别急,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啥是“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的原话有点绕,我给你打个比方:
假设你要过一座桥,桥的牌子上写着“限重10吨”。现在你要开一辆5吨重的卡车过去。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绝对是价值投资领域的“圣经”,但毕竟写于几十年前,有些东西放到今天,确实需要咱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就像一部经典老电影,画质和节奏可能跟不上现代大片,但故事核心和情感内核依然动人。读这本书也是一样,我们要吸收它的“精神内核”,而不是死抠每一个“战术动作”。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需要调整和重新解读的几个概念:
1.
好问题!这几乎是每个接触价值投资的人都会问的经典问题。我玩投资有些年头了,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很久,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长话短说: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其“灵魂”部分(核心思想)依然非常有效,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但是,他当年使用的“工具”部分(具体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
咱们把它拆开来聊,就很容易理解了。
好的,没问题。聊到格雷厄姆的这本《聪明的投资者》,它就像是投资界的“九阳真经”。虽然是几十年前的老书了,但里面的心法,放在今天这个信息满天飞、市场天天像坐过山车的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我就以一个普通投资爱好者的身份,和你聊聊几个我认为至今仍然非常“能打”的原则。
1. 把市场当成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Mr. Market)
这是书里最经典的一个比喻,也特别好理解。
好的,咱们聊聊巴菲特和他老师格雷厄姆这点事儿。
如果说巴菲特是投资界的“股神”,那本杰明·格雷厄姆就是“神”的老师。巴菲特自己都说过,他的投资思想有85%来自格雷ahm,另外15%来自菲利普·费雪(另一位投资大师)。可以说,没有格雷厄姆,就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可以浓缩为三个核心“心法”,这基本上就是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基石。
心法一:市场先生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