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

比特币的最新问题 (205)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的,但又不完全是。这听起来有点绕,我给你拆开说说。 为什么说它“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你可以这么想,一个人持有比特币,尤其是在早期或者是在深入了解后长期持有,他/她可能在通过这个行为表达一些东西。 对科技和未来的信仰: 持有比特币,就像是加入了一个“未来俱乐部”的会员。这代表你相信,未来的金融体系会和现在不一样,会更加数字化、去中心化。
聊到比特币对年轻人的影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以为比特币就是个投机的玩意儿,但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它背后代表的那套想法——去中心化和自由——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你可以这么理解“去中心化”:想象一下,咱们现在记账都是银行说了算,银行是中心,它说你账上有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但比特币不一样,它没有“总行”,它是一个公开的大账本,成千上万的人(通过计算机)都在帮忙一起记账。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如果把货币的演化看成是一部交通工具的发展史,那比特币现在就处在**“第一辆汽车刚刚被发明出来”**的阶段。 让我给你捋一捋这个思路: 1. 货币演进的几个大哥 物物交换时代(马车都还没出现):我想用我的羊,换你的粮食。但你可能不想要羊,这事就很难办。效率极低。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到位的。要我说,答案是:是的,而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支持一个球队,或者喜欢一个明星一样。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觉得这个球队踢得不错,或者这个明星的歌好听,但慢慢地,你开始穿他们的队服,去他们的论坛,跟其他粉丝一起讨论,甚至会为了维护他们而跟别人在网上吵架。 比特币圈子里的“数字部落主义”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它更复杂、更深刻。 1.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事儿没那么复杂,我给你打几个比方就明白了。 你可以把比特币市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情绪特别敏感的“人气投票器”。谁的人气高,大家就愿意花钱给它“投票”,它的“票价”(也就是比特币的价格)就上涨。反之,人气下跌,大家抛售,价格就下跌。而社交媒体和舆论,就是这个投票器旁边那个最大、最响的喇叭。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影响比特币的价值: 1.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把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归结于“反体制文化”有点像说房子的价值只来自于地基。地基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反体制”确实是比特币的起点和火种。 你可以想象一下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会儿,很多人对银行、对政府的信任降到了冰点。大家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存在银行里,结果银行自己玩脱了,最后还要政府印钱来救,导致普通人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比特币就像一把非常特别的“锤子”。 在那些比较富裕、什么都不缺的国家(发达国家),这把“锤子”更像是一个收藏品或者投资品。人们买它,有点像买黄金、买股票。他们赌的是这把“锤子”以后会更值钱,所以现在囤着,将来高价卖出去赚一笔。他们管这个叫“数字黄金”,是一种资产配置,用来让自己的钱变得更多。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尽量用大白话跟你聊聊我的看法。 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我们看待一件古董或者一幅画,有人觉得价值连城,有人觉得一文不值。比特币也差不多,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第一种人:技术信徒和早期玩家 - 他们看到的是“数字黄金” 这帮人通常懂点技术,或者很早就接触了比特币。
这确实是比特币最核心的矛盾之一,也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地方。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把一个事儿说清楚:比特币其实不是完全匿-名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假名”(pseudonymous)。 啥意思呢?你可以把比特币网络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全世界都能看的公开账本。你在这个账本上没有写真名,只有一个代号,就是你的钱包地址(比如 1A1zP1eP5QGefi2DMPTfTL5SLmv7DivfNa...
我觉得用“乌托邦式的价值实验”来形容比特币,还挺贴切的,尤其是回顾它刚诞生的时候。 为什么说它“乌托邦”?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比特币出现之前,我们所有的钱都得通过银行、政府这些中心机构来管理。他们能印更多的钱(导致通货膨胀),能冻结你的账户,也能审查你的每一笔交易。 比特币的创造者(那个神秘的中本聪)就想打破这个局面。他想创造一个理想化的金融世界: 没有中心:没有银行,没有政府,谁也管不着。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如果把价值的底层逻辑看作是“共识”或者说“信仰”,那很多事情一下就想通了。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宗教和黄金确实有很强的相似性,我给你捋一捋: 1. 核心都是“共识”:大家都信,它才有价值 黄金:它为什么值钱?因为它稀有、稳定、闪闪发光?这些是原因,但不是核心。核心是几千年来,从埃及法老到华尔街大妈,全世界的人都达成了共识:这玩意儿是硬通货,能保值。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因为它正好切中了比特币目前最大的争议点。这事儿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像是一个你看重什么的问题。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比特币确实非常耗电。 为什么呢?你可以把比特币的系统想象成一个公开的全自动记账本。全世界有无数的“矿工”(其实就是高性能的电脑)在抢着记账。
从某些角度看,确实是这样。你可以把比特币想象成一种为了“金融自由”而进行的技术实验,它从设计上就试图挑战传统的、中心化的金融权威。 要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1. 你的钱,完全属于你 在传统的银行体系里,你的钱其实是存在银行的数据库里。银行、政府或某些机构在特定情况下(比如法律纠纷、政策变动)可以冻结、划走甚至没收你的存款。你只是“相信”银行会让你随时取用。 比特币不一样。
当然不能。 你可以这么理解:稀缺只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光有稀缺性,没有用处和共识,东西就不值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楼下公园里的一块石头,它在纹路、形状上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稀缺”的吧?但它值钱吗?不值钱,因为没人需要它,它也没啥用。我随便画的一幅画,全世界也就一张,也稀缺,但没人欣赏,没人愿意为它花钱,它就没有市场价值。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正好说到了所有“钱”的本质。 你可以这么想:你钱包里的一张100块钱,它本身就是一张印着画的纸,成本可能就几毛钱。为什么它能买到100块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相信”它值100块,商家相信,银行相信,你我也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集体共识”。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觉得这张纸没用了,那它就真的和废纸没区别了。 比特币和这个逻辑非常像,但又有点不一样。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答案是:既会放大,也会削弱。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具体得看是哪种政治风险。 咱们分开聊聊: 什么时候政治风险会“放大”比特币的无国界特性? 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发生下面这些情况时,比特币的“无国界”就显得特别有用了: 经济不稳定或货币崩盘:比如某个国家的货币因为通货膨胀,今天手里的100块明天就只值50块了。老百姓为了保住自己的血汗钱,就会想办法换成更稳定的资产。
这么说吧,这两件事听起来像是给比特币“上规矩”,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这是坏事,违背了比特币自由的精神。但从长期价值来看,这反而是好事,甚至是必要条件。咱们分开聊: 一、税收政策:把它从“虚拟玩具”变成了“合法资产” 你可以这么理解:政府开始琢磨怎么对比特币收税,这本身就是一种官方认证。 承认地位:当一个东西需要交税了,就说明它不再是“法外之物”或不值一提的“游戏币”。
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来说:是的,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经常是这样。 让我用一个大白话来解释为什么。 想象一下,资本管制就像一个国家给自己加了一个“财富围栏”。住在这个围栏里的人,想把自己的钱(比如人民币)换成外币(比如美元)然后转到国外去,会非常困难。政府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额度限制、复杂的审批流程等等。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黄金能不能挑战人民币的地位?” 答案是:它们不太一样,玩的不是一个游戏,但又有点关系。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啥?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央行直接发给你的“电子版人民币”。它跟你现在用微信、支付宝里的钱感觉很像,但本质不同。微信支付宝里的钱,是商业银行(比如工行、建行)的存款,你只是通过一个App来花。
这么说吧,这事儿其实挺好理解的。 你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比如人民币、美元)想象成一家超大型公司(这个国家)发行的“股票”或者“购物券”。它的价值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大家对这家“公司”的信任。只要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好,大家都相信政府,那这张“购物券”就值钱,你拿着它能买到东西,能交税,大家也都认。政府是它的发行方和担保人,政府可以通过印钱(量化宽松)或者加息来调控它的数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