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判断商业模式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Sherry Hernandez
Sherry Hernandez
PhD in Physics, applying first principles to problem-solving.

好问题,这事儿想通了,看很多项目会准很多。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聊点大白话。

想用第一性原理判断这事儿,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别爱抬杠、非要问到底的小孩,或者像在玩“剥洋葱”的游戏,一层一层把那些华丽的包装、时髦的概念(比如Web3.0, 元宇宙, 私域流量)都剥掉,直到剩下最核心、最硬的那个核。

这个“核”是什么?就是人性物理/经济规律


怎么判断“必然性”?

一个商业模式有“必然性”,意思是,就算现在做这事儿的A公司失败了,也一定会有B公司、C公司冒出来接着干,直到干成为止。因为它顺应了最底层的规律,是“大势所趋”。

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剥洋葱”:

1. 它是不是满足了人性里最“懒”、“贪”、“馋”、“怕死”、“爱美”、“想连接”的底层需求?

  • 举例:外卖。

    • 剥掉App、补贴、骑手这些外壳,它的核是什么?是“懒”。人就是不想做饭、不想下楼,但又“馋”,想吃好吃的。这个需求几千年来都没变过。古代大户人家也有厨子和下人跑腿买菜,一个道理。所以,“让食物自动上门”这件事,有必然性。谁能最高效、最便宜地满足这个需求,谁就能赢。
  • 举例:搜索引擎。

    • 剥掉算法、广告、竞价排名,它的核是什么?是人对“确定性”和“效率”的追求。我的脑子忘了、不知道、不确定,我想立刻知道答案。这个需求也是永恒的。所以,“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查询”这件事,有必然性。

2. 它是不是在“成本”或“效率”上,带来了数量级的提升?

  • 举例:电商 vs 实体店。

    • 电商的核是什么?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你不用再花时间跑去店里(效率提升),店家也省了市中心昂贵的租金(成本降低)。这种优势不是提升10%,而是提升10倍、100倍。这种颠覆性的效率提升,就是一种必然性。
  • 举例:流媒体 vs DVD/电影院。

    • 核是什么?极低的边际成本。制作一张DVD有物料和运输成本,电影院一个座位只能卖一次。但流媒体呢?一部电影拍好了,给1个人看和给1亿人看,服务器增加的成本微乎其微。这种经济规律上的碾压,决定了它有必然性。

3. 它是不是踩在了某个巨大技术浪潮的“必经之路”上?

  • 举例:移动支付。
    • 当智能手机+4G网络普及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带GPS、能扫码、永远在线的计算器。那么,“用这个设备来付钱”就成了一件早晚会发生的事。它比钱包方便、比信用卡安全(可以加密)。所以移动支付的出现和普及,是技术发展到那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总结一下,“必然性”的模式,剥到最后,你会发现它要么死死抓住了某个不变的人性,要么在经济规律上实现了碾压,要么是某个技术浪潮的必然结果。它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怎么判断“偶然性”?

“偶然性”的模式,意思是它的成功非常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或者某种“运气”。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模式可能就崩了。

还是用“剥洋葱”的思路:

1. 它的成功是不是建立在“信息差”或者“政策红利”上?

  • 举例:早期的代购。

    • 核是什么?利用了国内外商品的价格差和信息差。你知道国外什么东西便宜,国内的人不知道。但这个“差”是暂时的,随着跨境电商崛起、品牌官方入驻,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个模式的根基就没了。这就是偶然性。
  • 举例:靠补贴活着的业务。

    • 有些新能源项目、共享经济项目,早期完全依赖政策补贴。一旦补贴取消,自己完全没有造血能力,马上就倒闭。它的生命是政策给的,不是市场给的,这就是偶然性。

2. 它的火爆是不是源于“情绪”或“潮流”,而非“需求”?

  • 举例:一些网红产品,比如当年的“脏脏包”。
    • 大家去买,真的是因为它比别的面包好吃那么多吗?不一定。更多是出于好奇、跟风、社交分享的“情绪价值”。这股风潮过去了,需求就急剧下降。它满足的是一时的“新鲜感”,而不是长期的“必要性”。

3. 它的壁垒是不是“人”,而不是“系统”?

  • 举例:高度依赖创始人大V光环的公司。
    • 如果一个公司的绝大部分生意,都来自于创始人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粉丝因为喜欢他才买单。那么这个模式就非常脆弱。创始人一旦人设崩塌、生病、或者退休,公司可能就完了。它的成功绑在了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系统”上,这就是偶然性。

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

当你分析一个商业模式时,可以问自己这几个“抬杠”式的问题:

  1. “如果没有了……会怎样?”

    • 如果没有了酷炫的App界面,这个服务还有人用吗?
    • 如果没有了创始人,这家公司还转得动吗?
    • 如果没有了补贴,用户还会继续用吗?
    • 如果竞争对手也模仿,我还有什么优势?
  2. “把它放到10年前、10年后,还成立吗?”

    • 必然性的模式,其核心需求在过去也存在(只是实现方式不同),在未来也极大概率存在。偶然性的模式,可能换个时间点就完全不成立了。
  3. “它解决了什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 是解决了“没有会死”的问题,还是“有了更好”的问题?前者往往导向必然,后者可能只是偶然。

说到底,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无视表面的热闹和噪音,直击事物的本质。一个商业模式的“必然性”,就藏在那些最朴素、最不容易改变的规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