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诞生,能否通过第一性原理,被解释为解决“交易信任”这一根本性约束的方案?

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当然可以。

你想想,在十几二十年前,你要在网上买一个东西,卖家在另一个城市,你俩谁也不认识谁,你会怎么办?

你先把钱打过去?万一他不发货怎么办,你找谁要去? 卖家先把货发给你?万一你收了货不给钱怎么办,他找谁要去?

你看,这事儿就卡在这了。买家和卖家之间最根本的那个障碍,就是“互不信任”。这就是你问题里提到的“交易信任的根本性约束”。这个障碍不解决,电子商务就没法玩儿。

当时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搞同城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这只能在小范围里做,没法做全国的生意。

这时候,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就不是去想“我们怎么优化一下交易流程”,或者“我们怎么搞个评分系统”,而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如何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敢于和对方做生意?”

结论就是,光靠他俩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引入一个双方都信得过的“中间人”来做担保。

支付宝最初扮演的就是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它的逻辑非常简单直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最底层的信任问题:

  1. 你(买家)看中一件商品,下单了,但钱不是直接给卖家,而是先打给支付宝。
  2. 支付宝收到钱,就通知卖家:“钱我已经收到了,你放心发货吧。”
  3. 卖家看到支付宝的通知,就安心把货发给你。
  4. 你收到货,检查没问题,就在网上点一下“确认收货”。
  5. 支付宝收到你的确认,就把钱从自己这里打给卖家。

整个过程,钱都在一个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里“托管”着,完美解决了“谁先谁后”的信任难题。这个模式,我们后来叫它“担保交易”。

所以,说支付宝的诞生是基于“交易信任的根本性约束”这个第一性原理,是非常贴切的。它不是简单地模仿一个支付工具,而是从“信任”这个最基础、最核心的痛点出发,设计出了一整套全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引爆了整个中国的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