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是否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优化?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当然可以,而且这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把“第一性原理”用在习惯养成上,就像是给你自己写一份“习惯养成说明书”,而不是直接套用别人的方法。

这么想,我们大多数人培养习惯的方式是“类比思维”。比如,“我朋友靠每天跑步瘦了10斤,那我也要每天跑步”,或者“书上说一个习惯21天就能养成,那我就坚持21天”。这是在模仿,在类比,但没有触及核心。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事情拆解到最根本的、不能再拆的“真相”,然后从这些真相出发,重新组合出最适合你的解决方案。

对于“习惯”这件事,它的根本真相是什么?

  1. 大脑是个节能高手:它会想尽一切办法偷懒,把经常做的事情自动化,来节省思考消耗的能量。这就是习惯的本质——行为的自动化。
  2. 行为需要“即时奖励”:大脑更关心眼前的好处(比如吃一块巧克力的快乐),而不是长远的目标(比如半年后更健康)。没有即时奖励,行为就很难坚持。
  3. “启动”是最难的:从0到1的启动过程,需要消耗最大的意志力。一旦启动了,惯性会推着你走。

好,知道了这三个真相,我们就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设计”一个习惯,而不是“硬扛”一个习惯。

拿“想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来举例:

传统方法(类比思维): “我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晚上看书一小时!” 结果:第一天兴致勃勃,第二天有点累但坚持了,第三天加班太晚就忘了,第四天觉得昨天都断了今天就算了……失败。

第一性原理法:

  1. 回到真相1(大脑要节能)和真相3(启动最难)

    • 问题:“每天看一小时”这个启动门槛太高了,大脑觉得“太累了”,会本能地抗拒。
    • 解决方案:把启动难度降到“荒谬”的程度。不要说“看一小时”,甚至不说“看一章”。你的目标是:“每天拿起书,翻开,读一行字。
    • 这听起来很傻,但它的威力在于,你几乎不可能失败。当你说“我太累了,读不了一行字”的时候,你自己都不会相信。这个动作小到大脑懒得去抗拒它。而一旦你读了一行,你很可能会顺势读完一段,甚至一页。这就完成了最难的“启动”过程。
  2. 回到真相2(需要即时奖励)

    • 问题:“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奖励太遥远了,大脑等不及。
    • 解决方案:给自己一个微小但“即时”的奖励。比如:
      • 准备一杯你很喜欢的茶或咖啡,规定自己只有在看书的时候才能喝。这样,“看书”这个行为就和“享受美味的热饮”绑定了。
      • 或者,每当你完成“读一行字”这个目标后,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大大的勾。这种完成任务的视觉满足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即时奖励。
  3. 回到真相1(大脑要节能)

    • 问题:过程中任何一点“阻力”都会让节能的大脑放弃。比如,书在书架最高层、要开灯、环境很吵等等。
    • 解决方案:疯狂地减少阻力。
      • 把你要读的书直接放在你的枕头上、马桶边、餐桌上,让你一抬眼就能看到。
      • 如果你习惯晚上看书,提前把床头灯开好。
      • 如果你容易被手机分心,那就规定自己看书前,必须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

总结一下,用第一性原理优化习惯养成,就是不再问“别人是怎么做的?”,而是问:

  • 这个习惯的本质是什么?(行为自动化)
  • 我怎样才能让启动变得无比简单?(把任务拆到最小)
  • 我怎样才能立刻奖励自己?(绑定一个愉快的即时行为)
  • 我怎样才能清除所有可能的障碍?(优化环境和流程)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是在用意志力对抗自己的天性,而是在顺应大脑的底层逻辑,像搭积木一样,轻松地把一个好习惯搭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