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当然可以,这事儿用大白话聊最有意思。
咱们先把这几个词想得简单点:
- 平台型企业:就像一个菜市场。它自己不种菜也不卖菜,就是提供一个场地,让卖菜的和买菜的来这里交易。淘宝、美团、滴滴、抖音都是这种“菜市场”。
- 护城河:就是你家城堡外面那条河,别人攻打你费劲。在商业上,就是指你有的、但别人很难模仿的优势,让你的生意能一直做下去,钱一直能赚。
- 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刨根问底”,把一个复杂问题拆到最基本、最不能再拆的单元,从那个根儿上开始思考。就像问“车是啥?”,不是说“带轮子的马车”,而是说“一种可以移动的交通工具”,然后从这个本质出发,你就能想出各种车,不只是四个轮子的。
好,现在我们用“刨根问底”的方法来拆解平台这个“菜市场”的“护城河”。
你别去想“网络效应”、“边际成本”这些高大上的词,咱们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最根本的人性或者说行为习惯去想。
第一层根基:懒。
这是最最核心的一点。人天生就是趋利避害、图省事的。
- 作为买家:我为啥要去你这个新开的、没几个摊位的菜市场?我在那个老市场啥都能买到,菜多、新鲜,逛一圈全办完了。我要是去你那,买个白菜还得跑回老市场买块豆腐,我不是折腾自己吗?这种“折腾”就是我的转换成本。这个成本不是钱,是我的时间、精力和不确定性。
- 作为卖家:我为啥要去你那个没几个顾客的菜市场摆摊?我在老市场人山人海,随便吆喝两声都有人买。我去你那,一天也等不来一个客,我图啥?
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也是一个正向循环。买家越多,卖家就越愿意来;卖家越多,买家就越爱来。这个循环一旦转起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新来的想模仿,就得同时拉来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这事儿从根儿上就难。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的本质,它的根就是“人性的懒”。
第二层根基:信任。
做生意,最基本的是什么?是“信得过”。
- 你去菜市场买东西,也怕被坑,怕缺斤少两,怕菜不新鲜。一个成熟的平台,比如淘宝,它搞了支付宝、评价体系、退货政策、客服介入……这一整套东西,都是在花钱花时间帮你建立“信任”。你在这个市场里买东西,感觉有个“市场管理员”在罩着你,就算出了问题也有地方说理。
- 一个新平台呢?一片空白。你敢随便在上面花钱吗?卖家是不是骗子?钱付了不发货怎么办?这种从零建立信任的过程,极其漫长和昂贵。信任,是时间的产物,是最难被快速复制的。
第三层根基:习惯。
人是习惯的动物。
- 你想打车,是不是下意识就打开滴滴?你想看短视频,是不是随手就划开抖音?这种“下意识”就是习惯。它已经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 一个新平台想让你用它,光“好用”一点点是不够的。它必须好用到让你愿意“戒掉”旧的习惯,再“养成”新的习惯。这个难度有多大?想想你戒掉一个坏习惯有多难就知道了。除非新平台能带来革命性的体验,否则没人愿意费那个劲。
第四层根基:数据。
这个稍微抽象点,但也很根本。
- 你在老菜市场逛,市场管理员会观察到:哦,张三爱买西红柿,李四总买有机菜。时间长了,管理员甚至能在你来之前,就猜到你大概想买啥,甚至给你推荐点你可能喜欢的新品种。
- 平台也是一样。你每次点击、浏览、购买,都在“喂”给平台数据。平台用这些数据,就能更懂你,给你推荐更精准的商品(猜你喜欢)、更合适的视频(下一个视频更好看)。这让平台变得“更聪明”、“更好用”。
- 新平台没有这些数据,它就是个“傻子”,推荐的东西乱七八糟,体验自然就差。这就又是一个正向循环:用户越多 -> 数据越多 -> 平台越智能 -> 用户体验越好 -> 用户越多。
所以你看,通过“刨根问底”的方式,我们把平台公司的“护城河”拆解成了几个基于人性的、非常朴素的道理:大家都很懒(网络效应),建立信任很难(信任机制),改变习惯很烦(用户粘性),以及越用越懂你(数据优势)。
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功能、一个界面能解决的,它们是日积月累、与海量用户互动生长出来的“有机体”。这才是平台真正的护城河,它深深地扎根在商业逻辑和人性之中,所以难以被轻易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