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定价时,如何通过第一性原理找到合理区间?

Sherry Hernandez
Sherry Hernandez
PhD in Physics, applying first principles to problem-solving.

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怎么像马斯克那样,用“第一性原理”来给产品定价,说白了就是怎么找到一个不坑自己也不坑用户的价格区间。

你先忘掉市面上所有“竞品”的价格,也别管什么“行业惯例”。那些都是参照物,容易让你跑偏。咱们就从头开始,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算出这个价格。

第一步:计算价格的“地板”——你的成本底线

这个“地板价”就是你卖多少钱肯定不会亏本。你要把所有成本都刨根问底地算出来。

  1. 直接成本(每多卖一件,就多花一份的钱):

    • 如果你是卖实体产品,比如一个杯子。那它的成本就是:杯子本身的材料费 + 生产这个杯子的人工费 + 包装盒的钱 + 运给客户的快递费。这些是卖一个就有一个的成本。
    • 如果你是卖软件或线上服务。那它的成本可能就是:用户每调用一次你的功能,你需要付给云服务商的计算费、流量费,或者发一条验证短信的费用。
  2. 间接成本(不管卖不卖,都得花的钱):

    • 这部分就多了:办公室租金、研发人员的工资、市场推广的费用、水电网费等等。这些钱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你多卖一个杯子就增加。
    • 怎么把这部分钱算到每个产品里?你需要拍脑袋估一个销量。比如,你估计一年能卖1万个杯子,而你一年的间接成本是10万块。那每个杯子就要分摊 10万 / 1万 = 10元 的间接成本。

好了,把 直接成本 + 分摊后的间接成本 加起来,就是你的“地板价”。比如,一个杯子的直接成本是15元,分摊的间接成本是10元,那你的地板价就是25元。卖低于25元,你就是在做慈善,卖一个亏一个。

第二步:估算价格的“天花板”——用户愿意付的最高价

这是最关键也最难的一步。价格的本质不是你的成本,而是你为用户创造了多大的价值。用户愿意付的钱,绝对不会超过他感知到的价值。

你怎么找到这个价值呢?还是得拆。问自己几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1. 你的产品帮用户省钱了吗?

    • 比如,你做了一个软件,能让一个设计师原来需要8小时的工作,现在2小时就完成。那你就帮他节省了6个小时。如果这个设计师的时薪是100元,你的软件就帮他创造了600元的价值。那他为这个功能付个一两百块,是不是就觉得很值?
  2. 你的产品帮用户赚钱了吗?

    • 比如,你做了一个销售工具,能让销售的成单率从2%提高到3%。一个销售每个月有100个潜在客户,每个单子能赚1000元。以前他赚 100 * 2% * 1000 = 2000元。用了你的工具后,他赚 100 * 3% * 1000 = 3000元。你的工具帮他多赚了1000元。那他分你几百块的工具费,是不是心甘情愿?
  3. 你的产品提供了情绪价值吗?

    • 这个就比较虚,但也很真实。比如名牌包、限量版球鞋。它们除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提供“我有你没有”的满足感、身份认同感、社交货币等。这个价值怎么衡量?你可以看用户为了获得同样的情绪满足,愿意在其他什么东西上花多少钱。比如,一个人愿意花500块看一场演唱会获得快乐,那你的产品如果能给他带来同等程度的快乐,是不是也值个几百块?

把这些“省的钱”、“赚的钱”、“情绪满足的等价物”加起来,就是用户心中那个模糊的“天花板价”。超过这个价,他就会觉得“不值当”、“智商税”。

第三步: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找到你的位置

现在你有了两个数:一个地板价(比如25元),一个天花板价(比如用户觉得这杯子最多值100元)。

你的最终定价就在 25元 - 100元 这个区间里。

具体定多少,就看你的商业策略了:

  • 想快速占领市场? 那就靠近“地板价”,定个30元。薄利多销,让更多人先用起来。
  • 想走高端路线,强调品质和价值? 那就靠近“天花板价”,定个90元。服务好那一小撮愿意为高价值付费的人,赚足利润。
  • 想平衡一下? 那就取个中间值,定个50-60元。

总结一下:

用第一性原理定价,就是把你从“别人卖多少”的思维里解放出来。

  1. 算死成本,守住地板:保证自己能活下去。
  2. 深挖价值,看到天花板:明白你到底能为用户换回多少好处。
  3. 根据战略,选择落点:在活下去和赚翻了之间,找一个最适合你当前目标的点。

这个过程最大的好处是,它逼着你把自己的业务和用户研究得透透的。当你能清晰地回答上面所有问题时,定出来的价格自然就“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