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几乎每个做产品的人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琢磨这事儿。我跟你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都是些大白话的实在经验。
说白了,这俩的区别就像 “止痛药” 和 “维生素”。
“不可或缺” 的产品,就是“止痛药”。
用户身上有个地方“疼”,可能是工作效率低、花钱太多、过程太麻烦、心里不爽等等。你的产品一出来,正好把这个“疼”给治了。他不用你的产品,这个“疼”就一直在,让他难受,让他绕不过去。
你想想看,微信算不算?在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发短信要钱,打电话也要钱,想发个照片还得用彩信,又贵又慢。微信出来了,免费发信息、发语音、发图片,一下子就把“沟通成本高”这个痛点给解决了。现在你要是把一个人的微信卸了,他会觉得跟世界失联了,这就是“不可或缺”。
再比如我们公司用的一个项目管理工具,以前我们用 Excel 表格来跟进项目,谁做了什么,做到哪一步了,特别乱,经常出错。用了这个工具后,所有进度一目了然,谁都别想甩锅。现在要是没了它,我们整个团队估计得回到原始社会,效率倒退十年。这也是“不可或-缺”。
“锦上添花” 的产品,就是“维生素”。
用户本来过得也还行,没啥特别大的“痛点”。你的产品呢,能让他过得“更”好一点。比如效率“更”高、看起来“更”酷、心情“更”愉悦。他用了会觉得“嗯,不错”,但如果有一天没了,他可能会“哦”一声,然后该干嘛还干嘛,日子照样过。
举个例子,很多手机上的美图软件。在没有它们之前,大家也照样发照片。有了它们,可以磨皮、瘦脸、加滤镜,照片变得“更”好看了。很多人喜欢用,但如果某天这个 App 下架了,大家会觉得有点可惜,但并不会影响他们继续用手机拍照和分享。他们顶多换一个别的,或者干脆就用原图了。这就是“锦上添花”。
再比如,很多笔记软件的“皮肤”或者“主题”功能。核心的记事功能是“止痛药”,但换个好看的皮肤就是“维生素”。能让你记笔记的时候心情更好,但就算没有这个功能,笔记也照样记。
那怎么判断你自己的产品是哪一种呢?我教你几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
“如果明天就消失”测试: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产品从明天开始就停服了,你的用户会是什么反应?
- 哀鸿遍野,到处找替代品,甚至愿意花钱让你继续运营? 那恭喜你,这是“止痛药”。
- “哦,有点可惜”,然后默默回到没你之前的状态,或者随便找个替代品? 那可能就是“维生素”。
-
“没你之前怎么活”测试: 在你做这个产品之前,你的目标用户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 他们用着一个很笨、很丑、很贵的土办法,而且天天抱怨? (比如用好几个 Excel 表格拼凑数据,或者雇个实习生专门干这件体力活)。这说明“痛点”是真实存在的,你的产品很可能成为“止痛药”。
- 他们……根本没觉得这是个问题?或者很轻松就解决了? 那你的产品可能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需求,这更偏向“维生素”。
-
“砍预算”测试: 如果你的用户是个公司,现在经济不好要削减开支,你的产品是在第一批被砍掉的名单里,还是在“无论如何也要保留”的名单里?答案不言而喻。个人用户也一样,手头紧的时候,是先不买新皮肤,还是先不断掉家里的网?
最后说两句心里话:
别因为自己的产品是“锦上添花”就灰心。很多伟大的产品一开始也是从“维生素”开始的。比如最开始的社交网络,没它大家也活得好好的。但当它把你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都圈进来之后,它就慢慢变成了你生活中的“止痛药”,离开它你就会失去很多社交联系。
关键在于,即使是做“维生素”,你也要争取做效果最好的那一颗。然后不断地去听用户的声音,看看能不能从他们的某个小抱怨里,发现一个可以变成“止痛药”的机会。
说到底,最好的状态是,你的产品从一个让人惊喜的“维生素”开始,用着用着,就变成了用户离不开的“每日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