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为何认为“创业的起点不是市场规模,而是物理约束”?

Sherry Hernandez
Sherry Hernandez
PhD in Physics, applying first principles to problem-solving.

这么想,大多数人创业,会先看“什么东西好卖”。比如,看到奶茶市场很大,一年几千亿,就想着我也去做奶茶,争取分到一小块蛋糕。这就是“市场规模”思维。你是在一个已有的、被别人定义好的规则里玩游戏,你的目标是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比如口味更好、包装更漂亮、价格更便宜。这是一种“更好”的竞争。

但马斯克不这么干。他会直接无视现有的市场和产品,去问最根本的问题,问到物理学定律那里去。这就是“物理约束”思维。

打个比方,我们想解决“从北京到上海”的交通问题。

  • 市场规模思维:会去看现在的市场,有飞机、有高铁、有汽车。哦,航空市场最大,那我们搞个航空公司,提供更舒服的服务、更准点的航班。或者,高铁票不好抢,我们做个更好的抢票软件。你是在现有的“飞机/高铁”框架里优化。

  • 物理约束思维(马斯克会怎么想):他会问:“把一个物体(人)从A点移动到B点,最快、最节能的方式是什么?物理学上有没有什么限制?” 他会去计算空气阻力、能量消耗的极限。然后他可能会想:“如果在接近真空的管道里移动,不就能消除空气阻力,达到极高的速度和极低的能耗吗?”—— 于是,Hyperloop(超级高铁)的构想就诞生了。

你看,他不是想做一架“更好”的飞机,而是想从物理原理上创造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交通方式。

再拿造火箭举例:

  • 别人看的是市场:发射卫星好贵啊,一次要几亿美元,市场就这么大,客户就这几个国家和公司。我们想办法把成本降低10%,就能抢到订单了。
  • 马斯克看的是物理:一枚火箭的原材料成本是多少?铝、燃料、电子元件……算下来只占总成本的2%都不到。那为什么这么贵?因为火箭用一次就扔了!物理学没规定火箭必须是消耗品啊,飞机就能重复用。所以,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把火箭造得便宜一点,而是怎么把它回收回来,让它能重复使用。只要解决了“垂直降落回收”这个物理难题,成本就能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所以,马克的逻辑是:

不要被现有的产品和市场框住你的想象力。它们只是历史和现有技术下的一个“碰巧的解”,很可能是一个效率很低的解。你应该直接从最底层的科学原理出发,看看理论上的最优解是什么样的,然后想办法用工程技术把它实现。

这样做,你就不再是跟人抢蛋糕了,你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大得多的蛋糕。你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其他奶茶店,而是“口渴”本身。你的目标不是做出“更好”的产品,而是做出“从根本上不同”的产品,让旧的东西看起来像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