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直接给个答案的话,那就是:在社会学里,没有像物理学(比如F=ma)或数学(比如1+1=2)那样公认的、唯一的“第一性原理”。
但这事儿好玩就好玩在“为什么没有”以及“那最接近的是什么”。
你可以这么想,第一性原理的思路是把一个东西拆到最基本、最核心、不能再拆的那个“砖块”,然后从这个砖块出发去重新理解整个系统。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它的“砖块”相对稳定,比如原子、力、能量。
但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以及由无数个人组成的社会。这就带来了几个大麻烦:
- “砖块”本身太复杂了。 社会的“砖块”是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欲望、会学习、会改变、会骗人、会合作。你没法像定义一个电子那样去定义一个人。
- “砖块”之间关系多变。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文化、制度、权力、道德这些新东西。这些东西反过来又会深刻地影响每个人。这就像你用乐高积木搭了个城堡,结果城堡活了,开始自己改变积木的形状和颜色。
- 没有“上帝视角”。 研究物理,研究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置身事外。但研究社会,研究者本人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你的观点、你的背景,都会影响你的研究。
所以,社会学没有一个所有人都点头同意的“终极砖块”。
不过,社会学的大佬们也尝试过寻找各自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或“基本出发点”。 你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个不同的“武林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独门心法”:
-
门派一:结构派(代表人物:涂尔干)
- 核心心法:“社会事实”(Social Fact)。
- 说白了就是,社会中存在一些你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它们独立于你个人而存在,并且会对你产生巨大的约束力。比如法律、道德、货币、语言。你一出生,这些东西就在了,你就算不爽,也得遵守它的规则。你不能随便决定人民币是废纸,也不能在大街上裸奔而不承担后果。这个门派认为,这些“社会事实”才是构建社会的最基本“砖块”,我们应该从它出发去理解社会。
-
门派二:行动派(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 核心心法:“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
- 这个门派不那么看重外部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关心人。他们认为,社会的本质是无数个人在进行有意义的行动。关键在于“意义”两个字。你上班打卡,不只是一个物理位移,它的意义在于“这是我的工作”、“我要赚钱养家”。要理解社会,就得去理解人们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砖块不是冷冰冰的结构,而是热乎乎的、带着想法的人。
-
门派三:冲突派(代表人物:马克思)
- 核心心法:“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
- 这个门派的看法更直接。他们认为,社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冲突,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掌握资源的人(老板)和不掌握资源的人(打工人)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最核心动力。在他们看来,法律、文化、道德这些东西,很多时候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造出来的工具。
总结一下:
社会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第一性原理”,更像是有几个“候选”的基本出发点。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的基础是外在的结构和规范,有的认为是内在的个人行动和意义,还有的认为是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这恰恰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它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并提供给你不止一套“眼镜”去观察这个我们身处其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