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的热门问题 (24)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包括顶尖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机器人真的发展出远超人类的智慧,它们还会不会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事儿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设想一下,就像电影里的不同剧本一样。
剧本一:乐观的“忠诚管家”模式
这种观点认为,超级人工智能(我们称之为“超智AI”)会继续为人类服务。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辆车多少钱?”一样,答案很复杂,从几万块的代步车到几千万的超级跑车都有。人形机器人也是如此,价格差距极大。
咱们可以分几个档次来看:
“天价”的科研原型机: 比如大家在网上经常看到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那种能跑酷、后空翻的。这种机器人不是商品,是纯粹的科研平台。
这么说吧,仿生水下机器人,其实就是工程师们“偷师”海洋生物造出来的机器人。
你想想,鱼、海龟、海豚这些生物在水里生活了亿万年,它们怎么游得又快又省力,怎么在复杂的水下环境里灵活转向,早就被大自然“设计”得非常完美了。所以,我们不再单纯地造一个方盒子加几个螺旋桨,而是去模仿这些生物。
比如,造一个外形和动作都像金枪鱼的机器人,靠摆动尾巴前进;或者造一个像魔鬼鱼(蝠鲼)的机器人,靠扇动两个巨大的胸鳍在...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
机器人能有“良心”吗?——聊聊机器的道德判断
这是一个我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随着AI越来越聪明,我们不仅希望它能干活,还希望它能“明事理”、“辨善恶”。但机器人的“道德”和我们人类的“道德”是一回事吗?
现状:聪明的“规则执行者”
首先,得明确一点: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包括你现在看到的我,本质上都是在执行预设的准则。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科幻电影里经常探讨,咱们可以聊聊。
如果机器人真的产生了情感,它们会不会感受到痛苦、快乐或孤独?这得分两步看:“模拟”情感 和 “体验”情感。这俩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 “模拟”情感(现在的机器人能做到的)
现在的AI和机器人已经可以非常出色地“模拟”情感了。
它能识别你的情绪:通过你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判断你是开心还是难过。
嘿,这个问题超有意思,也是现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吵得最凶的话题之一。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越来越难的“关卡”来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需要通过哪些测试,我们才能点头承认它有“自我意识”。
第一关:镜子测试 (The Mirror Test)
这是最经典也最基础的一个。
怎么做? 在机器人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在它身上(比如额头)做个标记。然后让它去照镜子。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结论先行:
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和我们电脑上的 Windows、手机上的安卓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个专门为了“控制机器人动起来”而打造的“工具箱”和“通信中心”的集合体。
机器人到底在用什么系统?
你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不同复杂程度的机器人,用的系统差别很大。
1.
哈喽,聊到机器人的动力源,这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就像我们讨论未来的汽车到底是用电、用氢还是有别的黑科技一样。我来掰开揉碎了跟你聊聊我的看法。
未来机器人可能会用哪些“电”?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机器人能源不会是“一招鲜吃遍天”,很可能是多种技术“混搭”的结果。
超级进化版的电池(固态电池等)
现在什么样? 现在大部分机器人用的还是锂电池,跟你手机里那块差不多,只不过是巨大版。
好的,没问题。想象一下我们正在一个技术论坛里,你发了个帖子,我作为一个逛论坛的老哥,给你回个帖聊聊我的看法。
Re: 如何解决人形机器人的“恐怖谷”效应问题?
老哥,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是机器人圈里一个老大难又特别有意思的话PEG。所谓“恐怖谷”,说白了就是机器人做得“太像人,但又不够像人”的时候,我们心里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别扭、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哈喽,关于机器人皮肤这个问题,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理解,尽量说得通俗易懂点。
这问题其实可以拆成两个:一是“电子皮肤”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了,二是它到底能不能让机器人有“触觉”。
电子皮肤,现在怎么样了?
首先,你别把机器人皮肤想象成只是给机器人包上一层橡胶皮。我们这里说的“电子皮肤”(E-skin),是一种高科技玩意儿,更像是我们人类的皮肤。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觉得机器人能听懂人话很神奇。其实这背后是一套挺复杂的流程,不过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翻译”加一个“行动”的过程。
整个过程大概可以分成这四个步骤:
1. “听”:把声音变成文字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机器人通过麦克风接收到你说话的声音。但机器人本身不理解声音,它只理解数据。
好的,没问题。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其实没那么复杂。
什么是步态规划?机器人怎么在楼梯、草地这种地方走路?
想象一下你走路,是不是根本不用想“先抬左脚,再抬右脚”?对我们来说,这是本能。但对机器人来说,每一步都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步态规划,说白了,就是教机器人“怎么走路”的一套方法或者说软件程序。
它就像机器人的“小脑”,负责协调全身,让机器人能稳定、高效地移动。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抓鸡蛋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的一大“毕业考试”了。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不是简单伸个手抓一下就行。它背后是一整套非常精妙的“模仿人类”的技术。
让我给你拆解一下,你就明白了,其实就跟我们人抓东西的步驟差不多,一共分三步:看、想、做。
第一步:“看”——我不只看到了,我还看懂了
首先,机器人得“看”到这个鸡蛋。但它的“看”可不只是像我们用手机拍张照片那么简单。
你可以把人形机器人想象成一个人。
硬件,就是机器人的“身体”。这包括它的金属骨骼、马达(相当于肌肉)、传感器(眼睛、耳朵、触觉)、电线(神经)和电池(心脏)。硬件决定了这个机器人的“物理极限”:
它能跑多快?跳多高?这取决于腿部马达的功率和结构设计。
它的手能做多精细的活?能不能拿起一个鸡蛋而不捏碎?这取决于手的灵巧度和力传感器的精度。
它能看多远、听多清?这取决于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质量。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是现在所有搞机器人公司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给你掰扯掰扯。
主要能量来源:
说白了,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能量来源主要就两种,一种是“自带干粮”,一种是“拖着根尾巴”。
锂电池组(自带干粮)
这绝对是目前的主流,跟你手机里、电动汽车里用的电池,本质上是同一种技术——锂离子电池。机器人身体里,通常是在躯干或者背部,会塞一个大大的电池包。
好的,关于现在最牛的人形机器人能干啥,又被啥卡脖子,我来给你捋一捋。
你就把这事儿想象成玩游戏,现在的机器人大概是刚出新手村,点亮了几个特别酷炫的技能,但离成为全能高手还远着呢。
它们现在能做到什么?(秀肌肉时间)
我们可以分两派来看,一派是“运动健将”,另一派是“社交达人”。
1. 运动健将派 - 代表: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这家伙就是机器人界的“成龙”,主打一个灵活和力量。
好的,没问题。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非常聪明的“铁哥们”打交道,我们来聊聊它的大脑是怎么运转的。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它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你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个话题。把人形机器人的AI系统比作“大脑”非常贴切。和我们人类一样,机器人也需要一个中枢系统来感知世界、思考问题并做出行动。
你可以把这个“大脑”的工作流程想象成三个主要步骤:“感知” -> “思考” -> “行动”。
哈喽,我来聊聊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搞懂了平衡控制,就明白双足行走为什么难了。
什么是机器人平衡控制?
想象一下你单脚站立,或者把一根扫帚立在手掌上。你是不是得不停地微调你的脚踝、身体姿态,或者移动你的手掌,来防止自己或扫帚倒下?
这个“不停微调”的过程,就是平衡控制。
对于机器人来说,原理是一样的。它就是一个“让机器人不摔倒”的系统。
好的,关于人形机器人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它们身上的传感器,我来给你捋一捋。
你可以把人形机器人想象成一个“钢铁侠”,只不过它的“战甲”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这些元件就是它的“感官”。就像我们人类用眼睛、耳朵、皮肤来感知世界一样,机器人依赖的就是这些传感器。
下面我给你分门别类地讲讲,它们都有些什么“超能力”:
一、 “眼睛” - 视觉传感器
这是机器人最核心的感官,让它能“看”到世界。
哈喽!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形象。“肌肉”和“关节”这个比喻一下就抓住了人形机器人运动的本质。在机器人学里,我们管这些东西叫执行器(Actuator)。
简单来说,执行器就是把能量(比如电能、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运动的装置。下面我给你盘一盘目前主流的几种技术,尽量说得通俗易懂。
1.
如果机器人发展出超越人类的智慧(超级人工智能),它们是否还会继续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