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
聪明的投资者的热门问题 (100)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没接触格雷厄姆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风险”就是个挺玄乎的东西。学完他的思想,尤其啃完《聪明的投资者》之后,对“风险”的理解可以说是被彻底颠覆了。
简单来说,我的改变可以概括为:从害怕“市场波动”变成了害怕“买得太贵”。
下面我用大白话聊聊这个转变过程:
一、学习格雷厄姆之前,我眼中的“风险”
在以前,我理解的风险基本就是下面这几样:
股价下跌:今天10块买的股票...
好的,我们来聊聊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是怎么看待投资和投机的。这可以说是他整个投资哲学的基石。
如果你去问10个人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你可能会得到10个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买股票放长期就是投资,短线快进快出就是投机。有人觉得买蓝筹股是投资,买“妖股”就是投机。
但格雷厄姆不这么看。他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堪称“金标准”的定义。
哈,聊到格雷厄姆的这本“圣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看来,《聪明的投资者》之所以能跨越近一个世纪,从满是雪茄烟味的华尔街俱乐部,一直火到今天我们用手机App交易的时代,它的魅力和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特别“接地气”的地方:
1. 给你一个“定心丸”:认识“市场先生”(Mr. Market)
这可能是整本书里最棒、最形象的一个比喻了。
格雷厄姆让你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商业伙伴,叫“市场先生”。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最大的挑战:战胜自己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以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能涨10倍的股票”或者“如何预测市场涨跌”。但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来说,那些都不是最核心的。
他老人家阅人无数,看了几十年的市场风云变幻,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他自己。
说白了,就是管住你自己的情绪和人性弱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经典话题。
格雷厄姆 vs. 市场效率理论:一场经典的对决
简单来说,格雷厄姆压根儿就不信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他的整个投资哲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投资”,就是建立在“市场先生(Mr. Market)”会犯错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分开来看这两个概念,你就明白为什么它们是“死对头”了。
《聪明的投资者》:一本写给生活的“价值投资”指南
你好!很高兴和你聊聊这本经典。
一提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哦,那本很厚、很古老、讲股票的‘砖头书’?”。没错,它的确是投资领域的圣经。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本教你买卖股票的说明书,那就真的太小看它了。
我和很多朋友聊过这本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本书的内核,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和决策,这套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平移到生...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简单直接地说,格雷厄姆并不强调宏观经济分析。甚至可以说,他对此持一种相当谨慎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你可以这么理解,格雷厄姆的整套投资哲学,就像是教你如何在一个菜市场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好菜,而不是教你去预测整个菜市场的未来是繁荣还是萧条。
下面我用几个点来帮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
1. 他的核心是“自下而上”(Bottom-Up)
格雷厄姆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投资者。
哈喽,朋友!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特别实际。很多人读了格雷厄姆的书,觉得他的方法特别棒,但一看到现在这些互联网、科技、生物公司,就懵了——没啥厂房设备,甚至还在亏钱,这“安全边际”要怎么算?
别急,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啥是“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的原话有点绕,我给你打个比方:
假设你要过一座桥,桥的牌子上写着“限重10吨”。现在你要开一辆5吨重的卡车过去。
好的,没问题。聊到格雷厄姆的这本《聪明的投资者》,它就像是投资界的“九阳真经”。虽然是几十年前的老书了,但里面的心法,放在今天这个信息满天飞、市场天天像坐过山车的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我就以一个普通投资爱好者的身份,和你聊聊几个我认为至今仍然非常“能打”的原则。
1. 把市场当成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Mr. Market)
这是书里最经典的一个比喻,也特别好理解。
如何在市场的“狂风暴雨”中,管好自己的情绪?
老哥,你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问题比“下一支会涨的股票是啥”重要一百倍。投资这事儿,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不是什么“庄家”,而是镜子里那个自己。咱们普通人,一看到账户绿了就贪婪,想着再多赚点;红了就恐慌,想着赶紧跑路,这是天性。但想在投资里活下来,就得跟这天性对着干。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你,尽量说得通俗点:
1.
好的,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非经常性项目”,这玩意儿在财报里还挺关键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它忽悠了。
扒开“非经常性项目”的“马甲”,看清公司利润的“素颜”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开了家小饭馆,老板是你朋友。
第一个月,饭馆靠卖盖饭、炒菜,辛辛苦苦赚了1万块。这是主业利润。
第二个月,饭馆生意还是那样,赚了1万块。但恰好这个月赶上旧城改造,政府给了饭馆一笔5万元的拆迁补贴。
好的,我们来聊聊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对优先股的看法。
如果你看过他的《聪明的投资者》,你会发现他对优先股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相当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不推荐”给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思路,我会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格雷厄姆为什么对普通投资者不推荐优先股?
你可以把优先股想象成一个“混血儿”,它一半像股票,一半像债券,但格雷厄姆认为,它往往是继承...
好的,没问题。
本书的核心投资哲学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灵魂,那就是:把投资当成一门正经生意来做,而不是一场赌博。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但格雷厄姆把这个理念拆解成了几个非常具体、普通人也能理解和操作的核心原则。这套哲学不是教你如何“预测”市场,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能应对市场各种情况的“行为框架”。
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这本书最精华的三个支柱:
1.
哈喽,朋友!看到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这就像有人问“我想学做饭,第一道菜做‘开水白菜’(一道国宴名菜)怎么样?”一样。我的回答很直接:
强烈不推荐! 《聪明的投资者》绝对不应该是投资小白的第一本书。
这可能和你听到的很多“大神”的推荐不一样,他们都说这是“价值投资的圣经”。没错,它的确是圣经,但你见过有哪个教徒是一上来就直接通读整本圣经,然后就大彻大悟的吗?大多都是从听故事、读一些简单的福音、参...
好的,朋友,关于《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你问到了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这书在我心里分量很重,不同时期去读,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不像一本小说,看完就完了,它更像一位良师益友,在你投资生涯的不同阶段,能给你不同的启发。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读:当你开始亏钱,或者对市场的涨跌感到迷茫时
很多人刚进入股市,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听消息、追热点。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简直就是投资界的“避坑圣经”。如果没读过,很多人真的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掉进各种我们曾经都掉过的坑里。
作为一个也踩过不少坑的老股民,我来给你梳理一下,不读这本书,最容易犯的几个经典错误:
错误一:把“投机”当成“投资”,追涨杀跌
这是最最最常见的一个错误!
什么样是投机? 听说某个股票最近很火,或者有个“内部消息”说它要涨,你就赶紧冲进...
如果非要我从读过的所有书里,只挑一个最重要的教训,那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意外,因为它出自一本投资书籍,但却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人生哲理之一。
这个教训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核心就是他提出的一个绝妙比喻:“市场先生”(Mr. Market)**。
最重要的教训:把“市场先生”当成仆人,而不是主人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商业伙伴,名叫“市场先生”。
哈,聊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这可真是聊到投资界的“圣经”了。它不是一本教你明天买哪只股票能暴富的秘籍,而是一本真正能塑造你投资世界观的内功心法。如果说很多投资书是“术”,那格雷厄姆这本书就是“道”。
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没有这本书,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价值投资”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梳理一下它的几个核心影响:
核心影响一:给你介绍了一位“市场先生”(Mr.
老哥,你问到点子上了。提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聪明的投资者》,但那其实是他写给普通人看的“普及版”。他真正的“武林秘籍”和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同样值得了解。
除了《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最重要的著作主要有两本:
1. 《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这本才是格雷厄姆真正的代表作,也是价值投资领域的“圣经”。
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有意思。就像问“如果李白活在今天,他会用键盘写诗还是用语音输入?”一样,我们只能根据他老人家的核心思想来做个合理的推演。
格雷厄姆,这位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价值投资鼻祖,他的思想影响了巴菲特等一代又一代的投资人。如果他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个由互联网、算法和零利率构成的世界,肯定会惊掉下巴,但定下神来,我相信他会做出一些调整,但他的核心灵魂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