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厂商为何认为电动车不具规模化可行,特斯拉如何凭借第一性原理实现突破?

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传统车厂是用“类比”思维,而特斯拉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传统车厂的“类-比-思-维”

你想想,在特斯拉出来之前,传统车厂是怎么看电动车的?

他们会拿电动车和自己最熟悉的燃油车做“类比”:

  1. “发动机”太贵了:他们一看,哦,电动车不用发动机,改用电池和电机。然后他们就去找供应商采购电池,一问价格,“天呐,一组电池的成本比我一整台燃油车的成本还高!” 结论:这玩意儿没法大规模量产,成本降不下来,卖不掉。
  2. “加油站”没有:他们又想,我的燃油车到处都有加油站,几分钟加满油跑几百公里。你电动车呢?充电又慢,充电桩又没几个,谁会买一个出远门就得提心吊胆的车?结论:基础设施跟不上,是小众市场。
  3. 我们玩不转:他们自己的工厂、供应链、工程师,全是围绕着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系统这些复杂机械件建立的。要搞电动车,等于要把自己上百年的家当和经验都扔掉大半,去搞一个自己不擅长的“电子产品”。风险太高,不划算。

你看,他们的逻辑就是:用现有的条件、现有的供应链、现有的市场模式,去套一个新东西。他们看到的是各种障碍和高昂的成本,觉得这事儿在经济上行不通。这就像一个习惯了用砖瓦盖房子的建筑队,看到有人要用一整块玻璃盖房子,第一反应是“这玻璃又贵又易碎,怎么可能盖得起来?”

特斯拉的“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正好相反。他不是去问“现在市场上的电池多少钱一组?”,而是去问:

“构成一块电池最基础的原材料是什么?”

他会把问题拆解到最核心的本质:

  1. 电池成本的本质:一块电池,无非就是一些碳、镍、锂、铝等金属和化学材料。他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发现把这些原材料组合起来的成本,其实远远低于当时松下、LG等电池厂商报给他的成品价格。差价在哪?在别人的技术、生产、管理和利润里。

    • 他的结论:既然原材料没那么贵,那高昂的成本就是可以被优化的。我自己建厂(后来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自己研究配方,自己设计生产线,就能把成本打到“地板价”。他没有接受“电池就是很贵”这个市场现状,而是从物理和化学本质上认为“电池可以变得很便宜”。
  2. 车子性能的本质:传统车厂觉得电动车是慢吞吞的“环保代步车”。马斯克从物理学原理出发:电动机的特性就是扭矩瞬间爆发,没有变速箱的迟滞,结构简单高效。

    • 他的结论:从物理原理上看,电动车天生就应该比燃油车快!所以他先做了超跑Roadster,一炮打响,彻底颠覆了“电动车=老头乐”的印象。他让大家知道,电动车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性能上的超越。
  3. 充电便利性的本质:用户担心的不是“充电”,而是“不能方便地长途旅行”。

    • 他的结论:既然没人建充电网络,那我自己建!为了让我的车能卖出去,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投入巨资自建了“超级充电站”网络。在别人看来这是烧钱的疯狂举动,但在他看来,这是让产品成立的必要条件。

总结一下:

传统车厂看到的是一个由昂贵零件(电池)、不完善的配套(充电桩)和不符合现有生产体系组成的“缝合怪”,结论是“不可行”。

特斯拉则是把一切打碎,回到最基本的物理和经济单元,然后重新推导和构建。他发现:

  • 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很低。
  • 电动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车可以很快。
  • 长途出行的核心需求可以通过自建网络来满足。

所以,传统车厂是在一个旧的框架里想问题,被各种“现状”束缚住了。而特斯拉是直接无视了那个旧框架,自己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这就像别人都在想怎么把马车造得更快,而他直接去想怎么造汽车。这就是思维方式上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