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是否遗漏了某些重要的“推土机”(扁平化因素)?如果让你补充第十一项,会是什么?
坦白说,弗里德曼那本《世界是平的》在当年(2005年)绝对是神作一样的存在。他提出的十大“推土机”可以说精准地概括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们这个世界是如何被一步步“铲平”的。从柏林墙倒塌到互联网泡沫,再到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这些概念在当时极具洞察力。
但是,世界变化的速度,可能连弗里德曼本人都始料未及。如果要说他遗漏了什么,我觉得不是他当时“看不到”,而是有些推土机的“原型车”当时还只是个小土方车,没人能想到它后来会进化成一台超级巨无霸。
所以,弗里德曼并没有“错”,只是他写作的那个时间点,第十一项推土机还未真正显现出它的威力。
如果让我来补充第十一项,那一定是:
第十一项推土机:无处不在的“云+端”全民平台 (The Ubiquitous "Cloud + Mobile" Platform)
让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弗里德曼的第十项推土机是“技术“类固醇”(The Steroids),他把无线技术、移动设备这些都归到这里,看作是前九项的“增强剂”。
但在我看来,这远远不够。智能手机(移动端)和云计算(云端)的结合,已经不再是“增强剂”了,它本身就是一台威力无穷、型号全新的巨型推土机。
你可以这样理解:
-
“端”(移动端): 指的就是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弗里德曼写书的时候,主流还是诺基亚功能机,iPhone在2007年才诞生。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在于,它把一台功能强大的电脑、高清摄像头、GPS定位器、支付终端……所有这一切都塞进了每个人的口袋里。它让全球几十亿人,无论是在纽约的写字楼里,还是在非洲的村庄里,都拥有了接入数字世界的“万能钥匙”。这把钥匙的发放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
“云”(云计算):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钥匙,那云计算就是那扇门背后的整个世界。以前,你想创业做个网站,得自己买服务器、拉专线,成本高得吓人。现在有了云计算(比如亚马逊的AWS、阿里云、微软的Azure),就好像有了一个“算力发电厂”。你不用自己建发电站了,只要按需付费,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它把创业的门槛,从几十上百万,一下子降到了几杯咖啡的钱。
“云+端”合体之后,产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这台新的推土机,直接铲平了旧有的商业模式和个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它催生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
-
零工经济 (Gig Economy) 的崛起:
- 没有智能手机里的App(端)和背后强大的云服务器调度(云),就不会有Uber、滴滴、Airbnb、美团外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汽车、房子,成为一个服务提供者。这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
-
全民内容创作 (User-Generated Content):
- 以前想拍个视频,需要专业的摄像机和后期团队。现在,一部手机(端)就能完成拍摄、剪辑,然后通过TikTok、YouTube、B站(云平台)发布给全世界。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记者、导演、明星。这彻底改变了媒体和娱乐产业。
-
移动支付的普及:
- 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信用卡。一部手机(端)加上云端的账户体系,让现金变得几乎没有必要。这种模式正在向全世界输出,进一步铲平了金融壁垒。
-
无缝的远程协作:
- 虽然弗里德曼提到了工作流软件,但“云+端”平台让远程办公和协作变得极致简单。像Slack、Zoom、腾讯会议这些工具,背后都是云计算在支撑,而你的手机或电脑就是接入的终端。一场疫情就证明了,这种模式足以支撑起全球大部分知识型工作的运转。
总结一下:
弗里德曼的前十大推土机,更多是企业和国家层面的扁平化,比如公司可以把工厂搬到中国(离岸生产),把客服包给印度(外包)。
而我补充的第十一项推土机——“云+端”平台,则是一场从下至上、深入到每个个体的扁平化。它把强大的创造、沟通和交易能力,直接赋予了全球的每一个人。它不再仅仅是让世界变得“更平”,而是给了无数普通人,一人一台“手持推土机”,让他们自己去铲平眼前的障碍,直接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与协作中。
这股力量,在今天看来,其深刻程度和颠覆性,完全有资格成为独立的、甚至是更重要的第十一项推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