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等事件面前,“戴尔冲突防范理论”(或“威慑理论”)是否已经失效?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戴尔冲突防范理论”过时了吗?—— 从俄乌冲突说起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直接戳到了当今全球化理论的一个痛点。我的看法是:这个理论并没有完全失效,但它的局限性被俄乌冲突等事件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它更像是一个美好时代的“理想模型”,而不是一个能解释所有情况的“万能公式”。

下面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


1. 咱们先聊聊,啥是“戴尔理论”?

这个理论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叫**“金拱门理论”**(后来升级成了戴尔理论)。它由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提出。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

“哥俩好,一起开了个生意火爆的奶茶店,每天赚钱赚到手软。这时候,他俩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店砸了散伙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打架的代价太大了,店没了,钱也没了,谁都讨不到好。

“戴尔理论”就是把这个逻辑放大到国家层面。它的核心思想是:当两个国家都深度融入了同一个全球供应链(比如都为戴尔电脑生产零件)时,它们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会变得极低。因为战争会摧毁供应链,导致双方经济都遭受重创,这个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简单说,就是**“经济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会让大家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手。”** 这是一种基于经济理性的威慑。

在过去几十年,这个理论在很多地方似乎都说得通。比如欧洲的法德,历史上打了上百年,但现在都是欧盟核心,经济深度捆绑,再让他们打一仗,简直无法想象。


2. 俄乌冲突:一记响亮的耳光?

好,现在我们来看俄乌冲突。

战前,俄罗斯算不算全球化供应链的一部分?当然算!

  • 它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国,是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 麦当劳、可口可乐、苹果、宜家……各种跨国公司在俄罗斯都有大量业务。
  • 俄罗斯的金融系统也和全球的SWIFT系统紧密相连。

按照“戴尔理论”的剧本,欧洲和美国应该会因为害怕能源断供、市场损失而极力避免冲突;俄罗斯也应该会因为害怕被踢出全球经济体系、资产被冻结而不敢动手。

但结果呢?战争还是爆发了。

俄罗斯动手了,西方也真的实施了毁灭性的制裁。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谁都没有停下来。

这就像那两个合伙开奶茶店的兄弟,其中一个不仅真的掀了桌子,还把另一个人打进了医院,哪怕奶茶店就此倒闭也在所不惜。


3. 为什么理论在这里“失灵”了?

这就暴露了“戴尔理论”的几个致命盲点:

盲点一:它过分相信“经济理性人”的假设

理论认为,国家领导人做决策会像公司的CEO一样,冷静地计算成本和收益。但现实是,驱动国家行为的,除了经济(我们称之为**“里子”**),还有更强大的东西,比如:

  • 国家安全感(“别人把炮架到我家门口了”)
  • 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我们本是一家,你不能跟外人跑了”)
  • 地缘政治野心(“我要恢复当年的荣光和势力范围”)
  • 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和政治合法性

对俄罗斯的决策层来说,乌克兰倒向北约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和民族情感上的“背叛”,这种**“面子”和“安全”的成本**,远远超过了经济制裁带来的**“里子”的损失**。当“面子”和“里子”发生冲突时,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盲点二:“你以为的成本”不等于“他以为的成本”

西方国家认为,经济制裁的“威慑”是巨大的,足以让俄罗斯望而却步。

但俄罗斯可能算的是另一笔账:

  1. 他们可能低估了西方的制裁力度和决心。
  2. 他们可能高估了自己承受经济打击的能力,或者认为可以依靠能源牌反制。
  3. 最关键的是,他们可能认为**“现在不动手,未来成本更高”**。如果乌克兰彻底“西化”并加入北约,那对俄罗斯来说就是永久性的战略失败,这个成本比眼前的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所以,威慑是否有效,不取决于威慑方有多大力量,而取决于被威慑方如何看待这个力量和代价

盲点三:全球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脱钩”的

“戴尔理论”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但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战和俄乌冲突都表明,当政治和安全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脱钩”是可能发生的

世界可以快速地从一个“合作共赢”的逻辑,切换到“阵营对抗”的逻辑。当阵营形成,阵营内部的供应链会加强,而阵营之间的联系则会被切断。俄罗斯现在就在努力构建一个独立于西方的经济循环。


结论:理论没死,但世界远比理论复杂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戴尔理论”或者说经济威慑理论是否已经失效?

不能说完全失效,但它肯定不是万能的。

  • 在“正常时期”和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经济相互依赖确实是和平的重要压舱石。 没有哪个正常国家愿意跟自己的最大贸易伙伴开战。
  • 但是,当涉及到国家核心安全、民族尊严和领土主权这些“非卖品”时,经济账本就要靠边站了。

你可以把“戴尔理论”看作一种强大的**“止痛药”**,它能有效缓解和预防很多因利益摩擦引起的“头痛脑热”(中小型冲突)。但当一个国家得了“癌症”(面临它所认为的生存危机或历史机遇)时,光靠止痛药是没用的,它可能会选择“刮骨疗毒”甚至“同归于尽”式的激烈手段。

俄乌冲突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永远不要低估历史、情感、安全和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力量。世界,终究不是一张平坦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