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来给你打个比方,保证你能听懂。
想象一下,传统的航天公司好比是顶级米其林大厨,他们做菜(造火箭)用的都是最顶级的、现成的、别人处理好的食材(零部件)。比如,他们需要一个特殊的螺丝,就直接从一家专门做航天螺丝的供应商那里买,这个螺丝可能要几千块,因为供应商也要赚钱,也要摊销研发成本。整个火箭成千上万个零件,都是这么一层一层买下来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要加价,最后火箭的价格自然是天价。而且,这枚火箭用完一次就扔了,就像你花了几百万请大厨做了一桌满汉全席,吃完就把所有金碗银筷给扔了,下次再吃,得重新再买一套。
现在,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来了,他就是那个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疯子”。
他不去问“一个航天级的螺丝要多少钱?”,他问的是:“造一个螺絲需要什么?不就是特定标号的金属吗?这些金属在市场上卖多少钱一吨?”
他把一枚火箭拆解成最最基础的原材料:铝合金、钛合金、碳纤维、燃料……然后他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结果他发现,把制造一枚火箭所需的所有原材料加起来,成本大概只占火箭最终售价的2%。
剩下的98%是什么?是设计、是制造、是管理、是各个供应商的利润,以及最重要的——“一次性使用”这个巨大的浪费。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清晰了:
第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既然从别人手里买零件那么贵,那我就自己造。SpaceX是出了名的“制造业狂魔”,从发动机到火箭外壳,再到控制软件,能自己干的绝不外包。这就好比自己买菜、自己洗、自己切、自己炒,虽然累一点,但把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全砍掉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垂直整合”。
第二,也是最核心的:回收再利用。 既然原材料本身不贵,贵的是把它们组合成火箭这个过程,那最大的省钱办法就是别把火箭扔了!让它能飞回来,修一修,加点燃料,下次接着用。就像我们坐飞机,波音747飞一次,不会把飞机扔海里吧?它会降落到机场,检修加油,明天继续飞下一个航班。
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最贵的一级火箭部分,在发射完卫星后,能够自己垂直降落回地面或者海上的回收平台。光这一项,就省下了一枚火箭70%-80%的成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以前的逻辑是“火箭就是个大炮仗,放完就没了”。马斯克却从物理本质出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燃料和精确的控制,它为什么不能像直升机一样飞回来呢?”
总结一下:
传统航天是“类比思维”:我们以前的火箭就是这么贵的,所以新火箭也得这么贵。 SpaceX是“第一性原理”:忘掉以前的火箭是什么样的。一枚火箭从物理本质上看,就是一堆金属和燃料,成本应该很低。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用最低的成本把这堆东西组合起来,并且让它能重复使用。
说白了,SpaceX就是用一种“回归常识”的思路,把航天这个“贵族”活动,拉回到了一个更接近“制造业”和“运输业”的成本逻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