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SpaceX能比传统航天企业降低90%的发射成本?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这事儿其实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比喻开始:

想象一下,如果一架飞机每次从北京飞到上海,降落之后就直接报废扔掉,那这张机票得有多贵?以前的航天发射基本就是这么干的,火箭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用完就扔进大海。

SpaceX做的最核心、最颠覆的一件事,就是实现了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

这就好比那架飞机可以反复飞行,每次只需要加满油、做个检修就行。火箭最贵的部分是第一级助推器(就是底下那个最大的部分,带着一堆发动机),它占了整个火箭制造成本的60%以上。SpaceX通过极其精准的控制技术,能让这个大家伙在完成任务后,自己飞回来,稳稳地降落在陆地或海上的回收平台上。光是这一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现在他们甚至连火箭头部的整流罩(保护卫星的那个“帽子”)都用大网给捞回来再利用。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你提到的**“第一性原理”**。

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刨根问底,回归事物的本质”**。

举个经典的例子:传统航天公司需要一个电池,他们会去找航天认证的供应商采购,这个电池因为贴着“航天级”的标签,经过了无数认证,可能要价几十万美金。

但马斯克的团队会这么想:

  1. 这个电池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一堆锂、碳、镍等化学材料,加上一些金属外壳和电路板吗?
  2. 这些原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他们一查,可能发现只要几千美金。
  3. 那么,剩下的几十万美金差价是怎么来的?是研发、是认证、是品牌溢价、是供应商的利润。
  4. 结论: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研究怎么把这些原材料安全地组合成一个高性能电池呢?就算我们投入研发和制造成本,也远比直接买便宜得多。

他们把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了火箭的每一个角落:发动机、箭体材料、电子设备……不去管“行业惯例”或者“供应商报价”,而是只看物理定律和成本极限,然后想尽办法自己去实现它。

基于这种思维,自然就引出了另外两个大招:

1. 疯狂的“垂直整合” 因为总想着自己动手,SpaceX成了一个“制造业狂魔”。从技术含量最高、最核心的火箭发动机,到箭体结构,再到飞船里的触摸屏,能自己造的就绝不外包。这就像一家餐厅,不仅自己炒菜,连酱油、醋、甚至种菜养猪都自己干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

  • 砍掉中间商: 没有层层转包和供应商的利润,成本自然低。
  • 完全的控制权: 设计、生产、测试全在自己手里,迭代速度极快。想改个设计,工程师在自家工厂里吼一嗓子就行,不用跟供应商开半年会、走一堆流程。

2. 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快速迭代” 传统航天追求“一次成功”,花十年设计,再花五年制造,生怕失败。SpaceX更像个硅谷的科技公司,奉行“快速迭代,不怕试错”。他们不断地制造、测试、发射,甚至有时候会炸(他们内部叫“快速非计划解体”),但每一次失败都能收集到宝贵数据,让下一次变得更好。

而且,为了部署“星链”(Starlink)计划,他们需要发射成千上万颗卫星,这就迫使他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去生产火箭。当一个东西从“手工定制品”变成“流水线产品”时,产量上去了,单件成本自然就断崖式下降了,这就是规模效应。

所以,总结一下,SpaceX的低成本不是靠某个单一的“黑科技”,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 核心是“回收再利用”,把一次性买卖变成了可持续经营。
  • 思维是“第一性原理”,从本质出发,自己动手,把成本打到最低。
  • 模式是“垂直整合+快速迭代”,把航天从一个“手工作坊”行业,硬生生拉到了“现代化工厂流水线”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