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好问题,咱们聊聊这个。别想得太复杂,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像个一无所知的“杠精”一样,对每个问题都刨根问底,直到找到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那个点。我们把定价这事儿拆开来看。
1. 成本:你的“生存底线”
这是最简单的边界,也是最硬的。用第一性原理问自己:
- “为了让这个东西(或服务)交到客户手上,我最少最少要花掉哪些钱,一分都不能少?”
别去看竞争对手的定价,也别想当然。你就拿个笔和纸,或者开个表格,死磕这个问题。
- 如果是实体产品(比如一杯咖啡): 豆子的钱、水的钱、电费、杯子和盖子的钱、店面租金摊到这一杯上的钱、咖啡师薪水摊到这一杯上的钱……把这些雷打不动、必须支出的费用全加起来。
- 如果是软件/服务(比如一个App会员): 服务器的钱、带宽的钱、研发人员薪水摊到这个功能上的钱、客服的钱、推广这个功能的钱……
算出来的这个总和,就是你的成本边界。这是你的生存底线。任何定价如果长期低于这个边界,你就是在做慈善,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物理定律,不可违背。
2. 价值:客户的“心理上限”
这是最难把握,但也是决定你利润空间的核心。用第一性原理问自己:
- “客户买我这个东西,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他来说值多少钱?”
注意,这里的主角是客户,不是你。你要彻底忘掉你的成本,钻到客户的脑子里去想。
- 他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 一个用户买你设计的海报模板,他买的不是图片和文字,而是“节省了自己设计或请设计师的3个小时和500块钱”。那么,你的模板带给他的价值就约等于“3小时+500元”。
- 他买的是“感觉”或“身份”。 一个人花几万块买一块表,他买的不是“看时间的功能”(因为手机更准),他买的是“品味的象征”、“社交圈的入场券”、“对自己努力的奖赏”。这个价值就很难量化,但它真实存在。你可以通过观察这类客户还会为什么东西花大钱,来侧面估算这个价值的范围。
这个价值边界,就是客户愿意为你的产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超过这个点,他会觉得“不值”,他会觉得“我自己搞定更划算”或者“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这是由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决定的。
3. 心理:在“底线”和“上限”之间跳舞的艺术
好了,现在你有了两个点:你的生存底线(成本)和客户的心理上限(价值)。你的定价区间就在这两点之间。那么,具体定在哪个位置呢?这就轮到“心理”出场了。
用第一性原理问自己:
- “人性有哪些根深蒂固的、不易改变的决策偏误?我如何利用这些偏误,让客户感觉他‘赚到了’?”
这不是骗人,而是顺应人性做沟通。
- 锚定效应: 人们判断一个东西贵不贵,往往需要一个参照物。为什么很多软件都有一个“企业版”标价奇高?它不一定是为了卖出去,而是为了“锚定”一个高价,让你觉得旁边那个998元的“专业版”简直太划算了。它的根本原理是:大脑懒得做绝对计算,总想找个近道做相对比较。
- 对损失的厌恶: “得到100块的快乐”远没有“失去100块的痛苦”那么强烈。所以,“现在购买,立省200元”(让你避免损失)比“现在购买,只要799元”的吸引力可能更大。
- 整数与非整数: 99.9元为什么看起来比100元便宜很多?因为我们的大脑从左往右看,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九十几块钱”的东西,还没到“一百多”。这是利用了我们大脑处理数字的“快捷方式”。
- 中间选项的魔力(折中效应): 在“小杯、中杯、大杯”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选择中杯,觉得最稳妥。商家早就摸透了这一点,他们会把想主推的、利润最高的那个产品设计成“中间选项”。
总结一下,用大白话说就是:
- 算死账(成本): 搞清楚自己活下去的底线在哪。
- 换位思考(价值): 钻到客户心里,搞清楚他最多愿意掏多少钱。
- 利用人性(心理): 在底线和上限之间,找一个最舒服的位置,用客户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价格告诉他,让他高高兴兴地把钱给你。
第一性原理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让你摆脱“别人都这么定价,所以我也……”的惯性思维,回归到“商业-人性”这个最本质的逻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