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ony Smith
Anthony Smith
Venture capitalist and startup mentor for over a decade.
这个问题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想自己做点东西的工程师,都这么灵魂拷问过自己。
首先得说,有这个想法很正常,甚至是个好事,说明你对市场和产品有思考。
咱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1. 大厂和小厂的逻辑不一样
大厂做的产品,好比一个大型购物中心(Mall),里面啥都有,吃的、穿的、玩的,目标是把所有人都吸引进来,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还行”的需求。但每个店可能都不够专精。
你做的东西,可能就是这个购物中心旁边的一家“手工拉面馆”。你只做拉面,但你的面可能比购物中心里任何一家快餐店的面都好吃。
关键在于,会不会有一群人,他们就是想吃一碗顶级的拉面,而不是随便吃点什么填饱肚子? 如果有,你的面馆就能活得很好。
2. “功能”是最好的起点
很多现在看起来很牛的公司,一开始都像是一个“功能”。
- Dropbox 刚出来的时候,不就是个“文件同步”功能吗?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个网络U盘吗?但它把“同步”这个体验做到了极致的简单无感,赢了。
- Instagram 刚出来的时候,不就是个“照片滤镜”功能吗?但它抓住了人们想让手机照片变得更好看的心理,还加入了社交,也赢了。
他们都是从一个看似很小的“功能”切入,把它做得比任何大公司的同类功能都好用10倍,吸引到最需要它的那批核心用户,然后再慢慢扩展。这叫“单点突破”。
3. 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所以,别纠结你做的是不是“一个功能”,而是要问:
- 我这个“功能”为谁服务? 是不是服务了一群大厂没服务好,或者说“看不上”的特定人群?(比如,一个给专业摄影师用的图片管理工具,跟大众用的相册,完全是两码事)
- 我这个“功能”解决的问题有多“痛”? 如果只是“锦上添花”,那用户可能不会专门为你而来。但如果是“雪中送炭”,那他们会很愿意用你的产品,甚至付费。
- 我能不能在这个“功能”上,做出大厂做不到的“极致体验”? 比如更简单、更美观、更高效、更专业,或者更有趣。大厂船大难掉头,内部流程复杂,一个功能的改进可能要排期好几个月,这就是你的机会。
总结一下:
别因为自己做的是“一个功能”而气馁。世界上多的是靠一个“功能”起家,活得非常滋润的公司。
你的目标不是跟大厂抢那80%的普通用户,而是服务好那20%甚至更少、但需求特别强烈的核心用户。把他们服务到离不开你,你就成功了第一步。
先在一个点上打穿,再考虑扩展成一个面。加油!